漫话苗家酸汤鱼
□韦文扬
要说苗族酸汤,就得讲凯里的酸汤鱼。“凯里酸汤鱼制作技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苗族千年饮食智慧。
其实整个黔东南就是个酸的王国。这里的各民族普遍都好这口酸,无论你走到哪里,只要在黔东南的地界上,都会将胃扔到酸坛里去泡一泡。
苗家酸汤鱼,可以说是苗族的传统佳肴,其酸汤需得是苗家用自家特别腌制的米酸(白酸)或糟辣酸(红酸),其鱼需得是自家稻田饲养的鲤鱼,二者相佐之味鲜美无比。注意,一定是煮稻田饲养的鲤鱼!不然就不能算真正的苗家酸汤鱼。
专家证实,苗族是七千年前河姆渡稻作文化的创建者之一。苗族坡塘、稻田养鱼历史由来已久,在苗族古歌中多有提及。如《苗族史诗·犁耙大地》里说,苗族始祖姜央犁田耙地养爹娘,田中养鱼。由此可证苗族是古老的农耕民族,其创造的农耕文明之一就是稻田养鱼。
苗族在稻田里养的是鲤鱼。鲤鱼的养殖历史在汉典籍的记载里也有两千年。《诗经》记载:“猗与漆沮,潜则多鱼”,朱熹研究《诗经》的著作《诗集传》云:“椮也,盖积柴养鱼,使得隐藏避寒,因以薄围取之也”。这个古老的冬季护鱼方法苗族至今还在沿用:即过冬时,在水田里堆上一大蓬树枝,以作护鱼过冬之用。《史记·货殖列传》里记载,秦汉时期,“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而苗族的祖先早在先秦时期就生活在“右彭蠡、左洞庭”之间,稻作渔捞文化已相当发达,“饭稻羹鱼”正是苗族先民们的生活写照。
在我国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鲤鱼在众多的鱼种里身价最高。神农书里说:“鲤为鱼贵”;宋代的苏颂说:鲤鱼,“诸鱼唯此最佳”“为食上品”;古医界称鲤鱼为“鱼中猪肉”;民间古谚语说:“洛鲤河鲂,贵于牛羊。”传说孔子生了个儿子,鲁昭公赠送鲤鱼,孔子十分高兴,将所生儿子取名为鲤,以伯鱼为字,足可见鲤鱼是古老的农耕民族最早认识和饲养的鱼类,无怪乎苗族在养鱼的时候就只认定了鲤鱼。
煮鱼的酸汤,红酸白酸,各有所爱。说起来,白酸要比红酸早,它的用材是淘米水或米汤,而红酸用的是辣椒,辣椒传进苗乡的历史相应晚得多。据说最早吃辣椒的是5000年前的印第安人。15世纪末,哥伦布第一次到美洲,把它带到欧洲,明代辣椒传入中国时还当成花卉欣赏。我国最早记载辣椒的书《遵生八笺》记载:“番椒丛生,白花,味辣,色红,甚可观”,辣椒当时叫“番椒”。而我国最先吃辣椒的却是贵州人,苗族一马当先,把辣椒用到极致。
苗族先民创造稻田养鱼,并经过数千年的实践与创造,以酸汤烹饪使之成为美味佳肴,形成了一整套制作和烹饪工艺都十分讲究的特殊传统技艺,这是苗族世代积累的经验,亦是苗族人民的集体智慧。苗家酸汤鱼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丰富,能帮助消化,消除疲劳,增加食欲,且能解酒,还能驱寒祛湿,提高人体抗病和免疫能力等等。
苗家的酸汤鱼与苗族人民的生活休戚相关。凯里舟溪地区苗族每年的“吃新节”,祭祀祖宗的祭品是12碗新米饭和12尾在酸汤里煮熟的鲤鱼;12年一次的鼓藏节,客人的礼挑中,必有一串鲤鱼;过苗年的“年晚饭”祭祖供品就是酸汤煮的鲤鱼;农历二月二的苗族祭桥节,必须用酸汤煮的鲤鱼主祭;祭山神、枫木、石神,都用酸汤煮的鲤鱼。
大凡在祭祀桌上的主祭品,必是与民族习俗的形成有关。服饰研究专家们一致认定,苗族服饰是其历史记忆的载体,是穿在身上的历史。鱼纹是苗族服饰中最常见的纹饰,是构成苗族服饰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苗族观念中,鱼是繁殖的象征,是生命力的象征。酸汤鱼这一农耕文明敬献给后人的美味佳肴,在苗家人锅里烹煮的漫长岁月中,也成为了民族文化中的精粹被小心地传承着。
如今,苗族酸汤鱼深受国内外客人的赞誉,并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遍布大江南北,从昆明到北京、广州、深圳,到处挂出凯里苗族酸汤鱼的招牌。今天,凯里苗族酸汤鱼已从民间走向高档餐馆,成为名菜,并由国内走向国外市场,又一次让中华饮食文化享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