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4期 本期3701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3-25

读书有用还是无用


□钱永广


读书究竟有没有用?当然有用。你看“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两句话,把读书的用处,说得多么浅显多么直白,甚至让读书人觉得俗不可耐。

可不是所有读书人,都是带着如此功利的目的去读书的。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翁读书,不是奔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去的,而是把读书当成了精神上的追求。

可见,读书对人的精神世界成长,是有用的。这样看,读书的有用,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上的两种追求。古代读书可以中举,现代也可以参加公务员考试,读书可以改变人的命运,这种物质上的有用,对成功的人,自不必说。问题是,在读书有用和无用这个分歧上,那些靠读书没有取得功名的人,他们往往会从物质追求的角度,抛出读书无用论的观点。至于读书精神上的收获,比如增长学问,感悟人生,陶冶情操,提升修养,他们往往避而不谈。

读书首先是一种精神上的活动。读书不仅可以明智,而且可以改变人的认知、偏见和陋习。林语堂先生说:“读书之意义在于开茅塞、除陋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善灵性。”我们每个喜爱读书的人,都应该承认读书给我们带来认知的变化,都不应该轻易把读书贴上无用的标签。

虽然记不清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爱读书的,但读书深刻地影响到了我的为人和处事。印象最深的,是早年我读过莫言的一篇文章《我的母亲》,大意是:有一次,他跟随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其他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但莫言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了。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打了她一个耳光,没收了他们捡到的麦穗。当时,母亲被打倒在地,她那种沮丧无助的表情让莫言刻骨铭心。

多年后,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莫言相逢,莫言想冲上去找他报仇,却被母亲一把拉住,母亲平静地对他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老实说,在读莫言的这篇文章之前,我一直对我老家的“张大麻子”怀着仇恨。母亲曾告诉我,还在土地承包前,“张大麻子”是生产队长,他经常无故克扣我家粮食,致使我家分得的粮食偏少,我们经常饿肚子。母亲告诉我后,我每次回家看见此人,虽然他已是垂暮老人,但是我总想上前抽他一个耳光。读了莫言的《我的母亲》后,郁结在胸几十年的仇恨,竟然慢慢释怀了。

读书是有用的,读书不仅可以让人放下仇恨,而且还可以让人学会怎样去爱。小时候,我贪玩成性,不仅不想学习,还喜欢玩水。父亲对我相当严厉,我每次犯错,父亲对我就会施加棍棒教育。直到结婚前,我在心底都是没有原谅父亲,始终有一股恨意。后来,我读了《傅雷家书》,此书的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和期望,我终于明白,傅雷对儿子傅聪的爱,为什么会那么严厉。整本书中,虽然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平凡的家庭琐事,但这种写在纸上的家常话,每一篇都感人肺腑、发人深思。我不禁联想到了那个渴望我能够改变命运的父亲,那个对我过于严厉的父亲,他对我的期望有多大,对我的严厉就会有多狠。读罢此书,我终于明白了父亲的爱,想起我对父亲多年的误解,我不禁潸然泪下,所有的不解和不快,瞬间冰雪消融。

读书是有用的。但不同年龄,对读书的认知是不同的。清人张潮说:“年少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小时候,我们读书,思想懵懂,想得更多的是改变命运。人过中年后,我们看重的,是读书给我们的偏见带来改变,给我们的精神带来慰藉和享受。只有到老时,等我们放下了功名利禄后,我们才能明白,世间繁华千般好,唯有书香最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