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赋能”“椒”香四溢
——红花岗区政协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黄 芸
春至黔北,山峦叠翠,田垄新绿。红花岗区金鼎山镇后庄村兴庄组的半山之上,花椒树嫩芽初露,在春风中闪烁着翠绿光泽。这片充满生机的花椒林,正是后庄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迈出的又一步。
曾经的这片山坡,全是退耕还林的低效林地,因长期没有种植农作物,长满了杂草和灌木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撂荒地”。2023年,后庄村村委会联系上一家花椒种植公司,公司实地考察后认为土壤、气候、海拔高度都适合种植花椒,有了初步种植意向。然而,接踵而至的难题摆在眼前:村民是否愿意流转土地?村委会又该如何与公司开展合作?
为此,村委会反复征求群众意见,村民们齐聚“有事好商量”小院,召开“院坝协商”会。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土地撂荒也是浪费,不如试试种植花椒。”“流转土地后,我们还能去地里务工,多一份收入。”“要是种植失败了,该怎么办?” 区政协派驻后庄村的市级乡村振兴指导员李明先,特意邀请区农业农村局专家到场,与村民一同研讨。
在春风中持续协商,希望也在“未来式”里生根发芽。经过一次又一次协商,项目提上了日程并逐步推进。2024年,62户农户约130亩的土地及林地全部流转,7000棵花椒树苗全部落地,流转户与公司签约15年,村委会占股6%。从开垦开挖,到栽苗管护,用工最高峰达到了70余人,土地流转户平均增收1.6万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今年2月23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重磅发布;2月24日,省委书记徐麟到省农业农村厅调研;2月28日,省委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一系列的高位谋划,为政协工作指明了方向。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刻不容缓。2月底,区政协主席张棫带队到后庄村调研。“目前花椒的长势如何?有没有考虑过扩大规模或者进行深加工?”在花椒基地,张棫详细地询问起了有关情况。
“花椒树长势良好,今年会有一部分挂果。如果明年能达到预期的产量,我们想在本村扩大种植规模,并且发展花椒油等深加工产业。”花椒种植项目负责人李琴介绍道。
与花椒产业一样,后庄村水芽组、红岩组的羊肚菌-西瓜轮作基地也备受调研组关注。这片曾经闲置的100亩土地上,如今大棚林立,西瓜苗正在培育,4月便可移栽。西瓜收获后,年底轮种羊肚菌,菌棒废料还田,能提升土壤肥力,产业虽处于萌芽期,却蕴含着无限生机。
曾是“省级二类贫困村”的后庄村,于2018年脱贫出列,是区政协的帮扶联系点。脱贫后,如何帮助后庄村振兴乡村?区政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提出的“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的殷殷嘱托,把工作重心放到帮助后庄村发展特色产业上。从延续发展的蓝莓、李子、折耳根等产业,到新引进的花椒、羊肚菌、西瓜产业,区政协不断发动各方力量帮助后庄村探索特色产业增效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逐绿而行、向新迈进,仰天是醉人的春风拂面,环顾是舒心的希望无限。在这片充满韧性的土地上,每一株新苗的拔节,都在诉说乡村振兴的春天故事。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抓好‘三农’工作,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政协工作明晰了方向。
区政协有关负责人表示,区政协将联动各帮扶单位和政协委员,共同帮助后庄村更加精准地找准定位、发挥优势、良性互动,以产业蓄力,远谋近施,让一块块新高地、一处处示范田一体化协同发展迈向更高水平,有效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