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颜色是对“看不见”的关怀
□孔德淇
日前,在浙江杭州的街头,一条普通的盲道因独臂女孩方寸心的画笔变得不再普通。她用颜料在灰暗的盲道上勾勒出绚丽的彩虹、花朵与星辰,将冰冷的公共设施转化为承载温度的艺术品,为的是让盲人出行更方便。(3月8日“澎湃新闻”)
作为独臂者,方寸心深知身体缺陷带来的不便;而盲人群体面临的,则是更为隐秘的“被忽视”困境,一些城市角落的盲道存在被车辆占用、被杂物堵塞的问题。她用画笔将盲道变为“彩虹之路”,既是以残障者身份对另一弱势群体的共情和守护,亦是以艺术语言向公众发出提醒:盲道是盲人的“生命线”,而非能随意侵占的“闲置地”。
这种弱势群体间的互助,超越了简单的善意,散发出一种社会力量互助的温暖。当健全者尚且对盲道侵占习以为常时,方寸心以“局内人”的视角,用残缺的身体迸发出完整的行动力。她的选择证明,弱势群体并非只能被动等待救助,他们同样可以成为社会议题的发起者与变革者。这种主体性的觉醒,正是现代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这场行动最鼓舞人心的,莫过于从个体善意向群体行动的演进。方寸心最初独自蹲在街头作画时,或许未曾料到,她的举动会吸引志愿者、邻居甚至陌生人的加入。有人帮忙调和颜料,有人协助维护秩序,更多人开始在社交媒体上传播这条“彩虹之路”的故事。这种自发参与,不仅让盲道成为城市中的一道风景,更凸显出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折射出公民意识的逐渐觉醒。这种觉醒的背后,是年轻一代对公共事务参与方式的全新思考。他们不再满足于口号式的呼吁,而是通过具象化、可感知的行动介入社会议题,激发出公众的集体责任感。
“彩虹之路”的走红,也为城市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公共空间的完善,不仅需要刚性制度,也需柔性的人文关怀,涉及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公众教育的有效性、执法监督的持续性等多重维度。在城市规划时,应充分考量残障群体需求,合理布局盲道等设施。公众教育方面,可加大对关爱弱势群体理念的传播力度,提升大家对盲道等公共设施重要性的认知。执法监督上,相关部门要加大巡查力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对侵占盲道等行为及时制止并依规惩处。
城市的温度,不仅在于高楼大厦的宏伟,更在于对最脆弱群体的细致关照;公民社会的成熟,不只在于宏大的叙事,也在于无数微小行动的累积。当更多人愿意俯身倾听“无声的需求”,制度设计与人文关怀真正“双向奔赴”时,这条“彩虹之路”终将越变越长,延伸为一条通往包容与尊严的康庄大道,让每一个人都能在城市里感受到温暖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