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冉昱晟
10多年前,我还在一个镇上的完小任教。一年寒假,冰天雪地,那时发生的几件事,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记忆,直到如今仍然会不时浮现在眼前……
学习之路不畏严寒——
寒假期间,学校老师们都回家度假,平时对新闻报道感兴趣的我,为了学习新闻写作,背着自己购买的相机,到离家80多里的县城对外宣传中心(即现在的县融媒体中心)跟班学习。
那年冬天尤其冷,一进腊月,温度几乎都在零摄氏度左右。然而,天寒地冻并没能阻挡我学习新闻写作的热情。由于在县城没有住房也没有亲戚,我只好在县对外宣传中心附近找了一家小旅社解决住宿问题。跟班期间,如果当天没有采访报道,下班后就在街上吃自助餐或是粉面解决温饱。
通常时候,别人都下班回家了,我还一个人坐在中心记者部写稿。冷了就搓搓手,起来做做跳跃运动和俯卧撑。当看见署着我名字的一篇篇报道见网见报,偶尔间也见诸于市报、省报及其他行业报,我都会成就感满满——为提升自己放弃悠闲假期的苦心没有白费。
回家之路不可阻挡——
学习的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快过年了,再有一周跟班学习就结束了。
这时气温骤降,一夜之间,全县遭遇了罕见的雪凝灾害,大面积凝冻、水电告急、交通受阻,跟班学习不得不暂时停止。据当时的天气预报预测,凝冻还将持续一周,这让我左右为难。跟班学习停止了,我还待在县城干什么呢?由于路面凝冻,坐车回家是不可能了,但思家心切,我决定步行这80多里路……
大地凝冻,回家的心没有凝冻;心动不如行动,决定了就出发!次日上午8时许,我在县城吃了早餐后,背着照相机,与一些也决定徒步回家的人结伴而行——他们大多数在外地打工准备回家过年,突然间被凝冻滞留在县城。
一路上,有的人背着背包或是拖着行李箱,还有背着孩子的。相比起来,我就一个人,行李也不多,算轻装上阵了。由于凝冻路面很滑,稍有不慎就有摔跤的可能,大家都是小心翼翼地蹒跚向前,如同蜗牛般慢慢移动。但摔跤现象仍不可避免地时常发生,一会儿这个“哐啷”一声摔在地上,一会儿那个又“哎哟”一声滑了一跤,但一路上大家相互照应、相互搀扶、相互鼓舞,有一搭没一搭地摆着龙门阵,以此来消解路上的疲劳。走着走着,竟让我走出了红军长征的感觉,仿佛革命前辈在长征路上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也无所畏惧的精神此时附着在了我的身上,让我感觉区区80多里的路程不算什么。我唱着郑智化的《水手》鼓励自己: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一旁的同伴也此起彼伏地跟着唱起来,我们就这样一路走下去。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里,路上偶尔可见交警忙碌执勤、供电工人攀爬电杆维修的身影。看到这些,大家的信心更足了,更加坚定了要以顽强的意志征服凝冻回家的决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天晚上10点左右,历经整整14个小时,我终于到家了。回家后,两腿酸痛了三天。三天后,还没有完全恢复好的我又被对新闻工作的热爱驱动着,背上相机,带着采访本,东奔西跑地对全镇党员干部群众有序组织抗冻救灾、恢复灾后生产的场景进行采访。六天后,暖阳高照、冰雪融化。作为一名通讯员,我在此期间撰写的2000余字的通讯《我们为灾后而努力——记某镇雪凝灾后重建工作》也得以见诸于报端网络,把所见所闻真实客观地用文字记录下来,也算是完成了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吧。
1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已经正式成为了一名记者。回望来时路,想起那时跟班学习、艰辛回家的一幕幕,我更加坚信,路就在脚下,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