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爱军委员:
聚焦乡村体旅融合 为贵州发展“鼓与呼”
□本报记者 陈 曦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省文史研究馆原一级巡视员蒙爱军满怀着对贵州的热忱,肩负为人民谋发展的使命,积极投身于各项履职工作。他的两会时光忙碌而充实,每一项工作、每一条建议都凝聚着家乡人民的热切期盼和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
“每一年的全国两会,都让我心潮澎湃。过去一年,我亲身经历了贵州文旅事业的发展,也深刻感受到产业与文化融合发展的巨大潜力。”蒙爱军对我省文旅事业的关注由来已久。在他看来,贵州丰富的文化资源、多样的民族风情、秀美的自然风光,都是文旅产业发展的“富矿”。要通过多领域融合,才能够打造出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产业模式,带动地方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贵州的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贵州“村超”的火爆出圈,让蒙爱军看到了乡村体育与文旅融合发展的无限可能。村民自发参赛、非遗文化深度融合……“村超”用纯粹的热爱和民族文化自信,激活了乡村振兴的新动能,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与活力共存的乡村新图景。习近平总书记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点赞:“‘村超’、‘村晚’活力四射……诠释了人们对美好幸福的追求,也展现了一个活力满满、热气腾腾的中国。”
全国两会期间,蒙爱军认真聆听了国务院总理李强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在实施消费专项行动中强调,要‘释放文化旅游体育等消费潜力’,推动文化旅游体育的融合发展是一个有效路径。”蒙爱军说,贵州“村超”“村BA”“村马”的火爆出圈,正是这种融合的体现。
作为少数民族界别的政协委员,蒙爱军始终心系民族地区发展。谈到具体履职工作时,他表示,将结合少数民族界别特点,重点围绕三个方面开展调查研究和建言献策工作:一是讲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打好民族地区村字号品牌,推动文体商旅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因地制宜发展木本农业产业,助力民族地区产业多元化发展。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蒙爱军深感责任重大,他坚定表态:“作为政协委员,我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珍视政治身份,锤炼政治品格,提高政治能力,勤学习、善研究、勇担当,以高质量履职展现政协委员时代风采。”他将从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一是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升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能力,更好履职尽责。二是将委员视角融于专业研究之中,深入调研,把握规律,高质量建言献策。三是深化界别意识,作为少数民族界别,要深入联系民族地区群众,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反映社情民意,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