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炯与《重修王阳明先生祠堂记》
□罗登宜
《重修王阳明先生祠堂记》刊刻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二月己卯,唐炯撰,独山莫庭芝书。全文如下:
贵阳城东扶风山麓,故有阳明先生祠堂,创始于嘉庆中,规模狭隘,岁久愈倾圮。丁丑(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春,偕罗君质庵(罗文彬,号质庵)展谒,质庵谓余:“此吾侪责也。”余曰:“然。”已而去之蜀。逾年,谋于稚璜(丁宝桢,字稚璜)丁公,集资寄质庵主其事。
经始己卯(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夏四月,迄十一月落成。质庵谓余之记。时方督鹾政,纷纭少暇。既奉命布政云南,寻晋巡抚,内修政事,外备边要,益无晷刻闲。甲申(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秋八月,逮系部狱,终日读书静坐,若于先生(指王阳明)学有所会,乃敬记之曰:
日月代新,寒暑相推,天之道也。殷因于夏,周因于殷,损益焉以救时也。惟学亦然。孔门救人,要各因其材质高下刚柔而道之入德。不待求民生日用伦常之外。至于战国,杨、墨(杨朱、墨翟)之言扬天下,孟子辞而辟之。于是称说仁谊,道性善,使人求其放心,以蕲至于尧、舜。汉、唐以来,佛老大行。南渡之际,新学横恣。周(敦颐)程(程颐、程颢)朱子(朱熹),相与取孔孟之书,讲明而切究之,于是,有性命之学。大抵尊所闻,行所知,以自道其心所得焉已耳。明高皇(朱元璋)起自盗贼,奄有天下,胡、蓝(胡惟庸、蓝玉)之贼,屠戮至四万余人,泪乎。成祖(朱棣)篡窃,十族之籍,瓜蔓之抄,元气铲削殆尽。驯至权归阉竖,毒深海宇,以至于亡。一时,士大夫翕然媚阉以取富贵,而其间号称佼佼者若三杨(指明初三位辅政大臣杨士奇、杨荣、杨溥)辈,类皆依阿苟容,顽钝嗜利无耻。当是之时,天理澌灭,人心或几乎熄矣,阳明子(王阳明)惧,于是直揭心学,相与一二同志,讲学于山居戎马之间,举天下非笑毁谤之而不顾。嗟乎﹗救时之心,若是其勤且切也。虽其格致知行之说,若微异朱子,要之,为学不敢苟同。尊所闻,行所知,以自道其心之所得而已耳。而后之学者,诋以洪水猛兽,毋乃门户见深,挟胜心以取快于语言文字,以云卫道,而不知去道远甚。
国家崇儒重道,二百余年矣。自海夷要盟,异端之祸,中于人心。佛老、新学、阉竖,不若是之烈也。而士大夫方且窃乡愿之似,自私自利,而无出一谋,发一虑,以舒吾君宵旰之忧,是亦洪水猛兽也。夫先生(指王阳明)谪吾黔龙场三年,学始进,夷獠日益亲敬,服其教。然则登斯堂者,其言先生之言,行先生之行,毋色厉内荏,随世披靡,以自失其本心,并夷獠不若也。
凡攻土木之工若干,与夫廊新更易及置产以为春秋祭祀需者,其详质庵所记碑阴,不著。
《重修王阳明先生祠堂记》告诉我们:清光绪六年(1880)重建的王阳明先生祠堂,是唐炯和丁宝桢捐资,由罗文彬具体负责主持修建的。阳明祠落成后,受罗文彬之请,唐炯于光绪十年(1884)在京城的囹圄里作出此记。
原有的阳明先生祠堂,始建于清嘉庆年间,规模狭隘,且因年久失修而倾圮。光绪三年(1877)春天,唐炯与罗文彬一道去扶风山拜谒阳明祠,目睹阳明祠破败不堪的景象,罗文彬便对唐炯说:“重建阳明先生祠堂,这是我辈职责所在。”唐炯答:“是啊。”不久,唐炯便奉命到四川赴任。在四川任职期间,唐炯一直没有忘记重修阳明祠这件事。一年后,唐炯便与丁宝桢(时任四川总督)商议重建阳明祠一事,立即得到丁宝桢的响应与支持,二人共同捐银,并将所捐白银寄回贵阳,委托罗文彬具体负责重建阳明祠的事宜。
罗文彬收到唐炯、丁宝桢所捐白银后,于光绪六年(1880)夏四月动工修建,经过8个月的施工,祠堂于当年十一月顺利竣工。新建的阳明祠落成后,罗文彬将阳明祠竣工的消息告诉唐炯,并要他写一篇《重修王阳明先生祠堂记》。此时的唐炯正奉命督办盐政改革,政务繁忙,无暇撰写。接着,唐炯又奉命出任云南布政使,不久又擢为云南巡抚。唐炯肩负重任,内修政事,外备边要,更是没有时间和精力撰写《重修王阳明先生祠堂记》。直到光绪十年(1884),唐炯因事被朝廷革职,处以斩监候,打入死牢。唐炯在牢狱之中,终日读书静坐,仿佛从王阳明先生的心学受到启发,心领神会,于是便写成《重修王阳明先生祠堂记》一文。
唐炯(1829—1909),字鄂生,晚号成山老人,贵州遵义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中举人。光绪四年(1878),四川总督丁宝桢重用唐炯整顿盐政,补任建昌道道员。光绪六年(1880),署盐茶道,制定盐务改革章程,尽除旧弊,推行“官运商销”的盐务新政,理清旧债积欠,使盐运和销售步入正轨。光绪八年(1882),因张之洞等奏荐,唐炯擢迁云南布政使。他到任后实施了裁夫马、治厂务、并厘卡、清田粮等改革措施,以解民困,取得明显成效。法国侵略越南时,他奉命率部赴开化防守,补授云南巡抚。因误闻法国与越南将议和,亟还云南省履任,从而导致越南北定、太原失守。光绪皇帝大怒,褫职逮问,刑部定谳斩监候。久之,光绪皇帝意解,三历秋审,赦归,赏还巡抚衔,戍守云南。光绪十三年(1887),唐炯以巡抚衔督办云南矿务。其间,他偕日本技师深入各矿厂调查研究,然后提出“建立公司、招商开办、官为购买”等矿务改革措施,得到朝廷的认可与支持。经过15年的苦心经营,岁解京铜百万斤,却为时论所讥。光绪三十一年(1905),唐炯因老请辞,回归故里。光绪三十四年(1908),以乡举重逢,得晋太子少保衔。光绪三十五年(1909)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病故,享年80岁,葬于今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蔡家寨成山祖茔。著有《援黔录》《成山庐稿》《成山老人自撰年谱》《四川盐法志》《盐案汇编》《续修云南通志》《丁文诚公年谱》等,另有未刊奏议10余卷。
唐炯与丁宝桢慷慨解囊捐资重建阳明祠,罗文彬在百忙中亲自主持重建阳明祠,为传承和弘扬阳明文化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唐炯在身陷囹圄,被判处死刑、秋后问斩的情况下,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不负罗文彬的重托,在狱中撰写《重修王阳明先生祠堂记》,实在难能可贵,值得后人称道。
贵阳东山阳明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