蹚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发展新路
——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提案综述之二
□本报记者 陈 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被誉为“山地公园省”的贵州指明了方向。作为我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贵州凭借其喀斯特地貌的鬼斧神工、18个世居民族的璀璨文化,以及“大数据之都”的创新基因,正奋力打造一张崭新的世界级旅游名片。
2024年以来,我省围绕“三大要素”,深入实施“四大行动”,持续推进世界级旅游景区、一流旅游城市建设,旅游业发展质效显著。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期间,来自各行各业的省政协委员们积极履职,围绕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议题提交提案、建言献策,为推动旅游从资源优势迈向产业优势,从“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路和方案。
挖掘山水优势 释放生态潜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贵州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无疑是其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所在。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塑造出了一座天然的“地质奇观博物馆”,石漠化治理催生了万峰林、乌蒙大草原等闻名遐迩的生态IP,而垂直气候条件更是赋予了贵州 “一山藏四季” 的独特旅游体验。这些自然馈赠,都是贵州良好生态环境的有力见证。历经数万年的自然演化和现代人工的精心修复,贵州构建起了以 “黄小西吃晚饭”(黄果树瀑布、小七孔景区、西江千户苗寨、赤水丹霞旅游区、万峰林、梵净山)为代表的“峰林山洞+田园秘境+气候万象”立体旅游网络,持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文旅发展的强大动力。
“横向比较来看,在‘黄小西吃晚饭’中,赤水丹霞旅游区的旅游人次排名仅居第五,在打造赤水世界级旅游景区进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为加快推动赤水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袁晓春委员在《关于加快赤水世界级旅游景区建设的提案》中建议,加强黔川渝三地旅游部门、旅游行业协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共建合作机制、共创文旅品牌、共拓文旅市场、共推旅游路线、共享客源流量、共育人才队伍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共同构建川黔渝“旅游金三角”,协同打造全国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积极与国内主流媒体以及携程、同程、途牛、抖音、小红书等知名平台对接,加大对赤水旅游线路及景区的宣传推广力度;大力支持赤水旅游景区与省内外高校、职业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实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和在职旅游从业人员培训项目,努力打造一支能够适应旅游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新型旅游人才队伍。
低空经济作为新兴领域,已成为各地竞相发展的新赛道。我省高原山地居多,无线电干扰少,低空空域资源丰富,具备发展低空经济的良好地理条件。“与领跑地区相比,贵州存在科技先进性不足的劣势,产业竞争优势较弱。”在《抓住山区腹地“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开发机遇,推动粤黔联动发展的建议》的提案中,九三学社省委认为,要加快与粤港澳地区合作开发,加强顶层统筹规划并建设基建设施,统一标准体系,保障设施使用的公平与安全;整合专业服务,提供飞行支持、基础设施运营等服务,对外推动与粤港澳地区多类市场主体协作,以此提升专业领域的运营效率。
在康养旅居方面,省政协人资环委认为,高质量发展康养产业,既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更是增进民生福祉的新选择。在《关于将“康养到贵州”升级为“康养在贵州” 聚力推动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省政协人资环委建议,积极推动组建康养产业联盟,成立康养产业智库,培育大健康产业发展集团,助力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把“康养在贵州”作为“康养到贵州”的升级版,集中优势资源大力宣传推介,引领各方力量集聚,实现整合发展。
厚植人文底蕴 激发文旅活力
我省拥有18个世居民族,各民族独特的文化共同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长廊。从雷公山苗族的“以书为银”服饰史,到肇兴侗寨七百年鼓楼群,民族文化在这里传承发展。近年来,我省通过“数字解码+场景再造”模式,激活了179项国家级非遗项目;“村BA”“村超”等原生赛事火爆出圈,创造了文旅融合的新范式。全省现存2700余座传统村落,见证了文化旅游业对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增收的重大贡献,“文化资本”正加速转化为“共富动能”;“四大文化工程”的逐步实施,更是为我省文旅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我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已迈入了新征程,与之配套呼应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化发展时不可待。”在《关于依靠市场手段推动旅游发展 做大做强我省民族民间旅游产业的提案》中,杨静委员建议,要加强与国内一线饰品品牌联合,结合贵州工艺元素培育开发与市场相结合的产品,促使产业发展上台阶,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民族民间工艺品、旅游商品生产基地;集中选拔有特长、有能力、有产品的大师和专家入驻,通过制定政策和提供其他补贴,帮助他们创新开发具有贵州特色,又有规模、上档次的旅游文化商品;全力打造统筹全省的旅游文创中心,推动开发出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产品。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融合历史教育与旅游体验的特殊形式,对于推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和红色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用红色文化串联旅游景点,打造系列品牌,既能推动文旅产业发展,又能促进贵州整体的经济发展。”省工商联在《关于构建贵州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的提案》中建议,要将省内红色旅游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的旅游目的地进行打造和营销,实现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民俗体验及民族风情的融合;强化线路规划,丰富旅游产品组合。要精心设计省内红色旅游产品与生态资源、民俗文化及少数民族风情的联动,实现“点、线、面”的立体布局。
民宿产业正逐渐成为文化活化新载体。杨正清委员认为,独特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遗迹、壮丽的自然景观,是贵州民宿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关于挖掘贵州山地人文、助力民宿产业发展建议的提案》中,他建议建立健全山地人文资源数据库,系统梳理和分类贵州山地人文资源,为民宿产业提供丰富素材与灵感源泉;选取在挖掘山地人文资源、提升民宿文化内涵方面表现突出的民宿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广泛宣传推广,激发更多民宿经营者的积极性与创造力。
完善基础设施 提升旅游体验
好山好水,需走近了才能领略;好酒好菜,要亲往方可品尝。贵州,作为西部地区首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高速里程位居全国第四,桥梁数量超2.8万座,贵广、沪昆、成贵高铁干线纵横交错,11个支线机场星罗棋布。同时,“一码游贵州”平台构建完善的服务生态、“北斗+5G”信号实现全覆盖、数据中台精准定制旅游路线。凭借“架桥修路破天堑”和“云端智联拓场景”的双重突破,贵州将地理劣势转化为体验优势,成功破解了山地旅游的发展瓶颈。
彭贻荣委员在《关于优化我省精品旅游线路,推进“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提案》中指出,“海南有环岛游,贵州有环省环山游,要系统规划、连接贯通高速铁路网建设,形成‘贵州环形高速铁路网’,构建‘黔山秀水’世界级精品旅游线路。”
致公党省委在《关于打造西南黄金避暑旅游带 催生贵州乡村“避暑经济”的提案》中建议,“细化‘毛细血管’路网建设,在‘六区’中分别建设自行车道、步行便道等绿色便捷通道,完善共享自行车、共享电瓶车、旅游巴士、旅游电瓶车等‘慢行’式自助交通体系及绿色充电桩等配套设施。”
蒋政委员在《加快发展智慧旅游产业 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提案中建议,促进智慧旅游相关产业与技术共荣共生,运用智慧景区与智慧平台带动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全面发展;培育全新智慧旅游产业生态,运用智慧技术对贵州各个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维度场景进行全面数实结合,建立旅游数据协作网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助力行业数字化全面升级。
曾经“地无三尺平”的贵州,如今凭借“云端架虹桥”的交通巨变,实现了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破圈出山天下知”的华丽蝶变。贵州旅游的这一飞跃,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伟力。在此过程中,政协委员们贡献的“金点子”,如同开启发展大门的“金钥匙”,助力这片山水与人文交融的土地,书写着中国式现代化旅游发展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