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679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2-19

“天下贵州人”:“走出大山”与“回归故土”的双向奔赴


□熊江睿


在商业浪潮冲刷记忆堤岸的时代,一个以地域为名的文化品牌能坚守十二年,本身就是对精神原乡的深情告白。“天下贵州人”如同一棵扎根喀斯特山岩的银杏,以年轮镌刻乡愁,以枝叶触摸星辰。从2013年首届“天下贵州人”活动在北京绽放,到2025年跨越山海落户泉州,十二载春秋不仅是时间的刻度,更是一场关于身份认同与精神突围的文化长征。


时间的河:在流动中凝固的精神图腾


当侗族大歌在“天下贵州人”的舞台响起,那些穿透时空的多声部和鸣,恰似“天下贵州人”活动品牌的精神隐喻——既有群山叠嶂的层理,又有清泉石上的流动。十二年来,从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自远的登月蓝图到原国家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与世界对话,从任正非的科技远征到陶华碧的辣酱传奇,这个舞台始终在演绎着“走出大山”与“回归故土”的双向奔赴。就像清水江穿越黔东南的千山万壑,看似向东奔流,却将沿途的土壤养分带回源头。

这种坚守在解构主义的浪潮中显得尤为珍贵。当全球化让地域文化面临同质化危机,“天下贵州人”却以文化自觉构建起精神共同体。钱理群笔下的《贵州读本》,李雪健、马少骅、宁静塑造的荧幕形象,龚琳娜、周深、黄霄雲的天籁之音,郑强、孔维创设的教育基金,都在诠释同一个命题:地理的出走不是背叛,而是文明的拓殖。“天下贵州人”活动组委会秘书长刘学文说:“我们不是在搭建舞台,而是在修复文化基因链。”十二载春秋,他们用持续的能量输出,将离散的贵州符号编织成完整的文化图谱。

在加拿大多伦多,当苗族银饰碰撞当代艺术,当大数据云图投影在古老建筑上,文化的对话产生了奇妙的和鸣。这种超越地理局限的文化自觉,让“天下贵州人”超越了普通联谊活动的维度,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生动注脚。就像镇远古城青龙洞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建筑奇观,十二年的坚守让这个品牌成为文化共生的精神道场。


光的年轮:在裂变中生长的价值图谱


从最初“贵商回归”的经济诉求,到如今“精神还乡”的文化自觉,这个品牌的价值裂变恰似六盘水的煤层在时光中孕育璀璨乌金,商业的边界被重新定义——企业家精神与人文情怀在贵州高原完成基因重组。这种蜕变,让“天下贵州人”超越了地域商会的局限,成为新时代商业文明的试验田。

第十二届“天下贵州人”年度盛典暨贵商总会年会缘何选在福建泉州?盖因这里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是中国民营经济最早的“实验地”之一,“晋江经验”至今还在影响着华夏大地。

希望在这里,民营经济的草根智慧与山地文明的生存哲学能产生奇妙共振——当好彩头集团用沿海营销思维激活贵州刺梨产业,当盼盼食品将闽南的海洋气息注入贵州山珍,当万祥集团承担起重振贵州董酒的重任,当南山婆集团运用“非遗”传承技艺和科技创新,将贵州酸汤推向世界……这些商业实践印证了品牌更深层的价值:它不仅是资源对接的平台,更是文明互鉴的熔炉。就像赤水河在茅台镇完成命运的转折,“天下贵州人”品牌在十二年的沉淀中,也酿出了独特的“精神酱香”。

“天下贵州人”更深层的价值在于其构建的精神坐标系。当“90后”贵州创客在旧金山展示苗绣数字化艺术品,当侗族大歌通过短视频平台走向世界,“天下贵州人”正在重塑文化输出的范式。这种范式既非博物馆式的静态展示,也非网红经济的浮躁消费,而是以当代语态激活传统基因的生命力。正如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智慧,“天下贵州人”品牌让文化传承从书本走向大地,从记忆变成创造。


永恒的乡愁:在解构中重建的文明脐带


当华为数字产品走向世界,却折射出最传统的文化执念:无论技术如何更迭,精神的血脉需要永恒载体。当年轻一代在元宇宙中重建青岩古镇,当区块链技术用于保护苗族古歌,“天下贵州人”正在探索数字时代的乡愁方程式。这种探索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文明基因的进化性传承。

更深层的哲学意义在于其对“家”的解构与重建。当“天下贵州人”“新贵商”概念突破籍贯边界,这个品牌也成为重塑地域文化的现代形态。就像六百年前屯堡人在喀斯特山地复刻江淮民居,今天的“天下贵州人”用流动的乡愁重构精神家园。贵商总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孔祥柱说:“真正的故乡不在出生地,而在心灵安放处。”十二年的坚守,正是要为漂泊的灵魂铸造可携带的故乡。

在人类学家项飙“附近的消失”理论引发热议时,“天下贵州人”品牌给出了独特的回应方案。它通过持续的文化输出和情感连接,在全球化浪潮中重建“精神附近”。当遵义务川的支教老师与硅谷工程师在云端共话家乡,当苗银匠人与工业设计师在展会碰撞创意,“天下贵州人”构建起跨越时空的文化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不设地理边界,只要心中有座黔灵山,四海皆是同乡人。

站在十二年的门槛回望,“天下贵州人”早已超越活动本身的范畴,成为一部流动的精神史诗。它证明在这个解构主义的时代,总有些价值需要坚守,总有些根系需要深埋。当泉州港的潮声与乌江号子交响,当数字云图与蜡染纹样叠印,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地域文化的当代转型,更是中华文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或许这就是坚守的意义:让每个出走的身影都带着故乡的星光,让每次回归的旅程都通往更辽阔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