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民族团结与精神文明的多彩画卷
——罗甸县“三行动、两工程”打造精神文明高地
□本报记者 王 吟
在多彩贵州的南部,有一座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小城——罗甸。近年来,罗甸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目标,以“弘扬大关精神、鼓足麻怀干劲、讲好罗甸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助推罗甸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工作为抓手,通过“三行动、两工程”积极打造各族群众精神高地,构筑共同精神家园。
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 激发奋进力量
实施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精神行动。罗甸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先后印发一系列相关方案,深入开展“弘扬劳模精神?建功新时代”活动。组织劳模深入农村、社区、学校、企业、机关讲述奋斗故事,让劳模精神在新时代成风化人。同时,开设“罗甸劳模现象”系列专题报道,深入挖掘劳模背后的故事,展现劳动者的风采。此外,还组织干部群众前往红色教育基地、劳模基地参观学习,沉浸式感受先辈们的奋斗历程,持续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大力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让该精神成为推动罗甸发展的强大动力。
强化基地建设 夯实思想根基
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地建设行动。为了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罗甸先后投入资金,建成中共蛮瓦支部、大关精神麻怀干劲陈列馆2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并配套建成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3个现场教学点。在麻怀教育基地,精心开设相关课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相结合,让学员们在学习中深刻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截至目前,麻怀教育基地已承接各类培训班290余期次,参训学员达4800余人次,成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政治站位
实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行动。在党员干部教育方面,罗甸充分利用县委党校、麻怀教育基地等阵地,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列入教学计划,确保每班次学时安排不低于1课时。通过举办干部培训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等,让党员干部深刻理解民族工作的重要性,提高政治站位和工作能力,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坚实的干部队伍保障。
在青少年教育方面,罗甸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全方位融入教学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全县各中小学组织开展演讲等系列活动,让青少年在参与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积极争取省级专项资金30万余元,用于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全民教育方面,罗甸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在县政府门户网站设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栏,注册“斛城石榴红”微信公众号,刊发(转载)文稿200余篇。投入资金20余万元,在高速沿线和县城街道护栏、灯杆等设置宣传标语1000余幅,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此外,依托乡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等平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乡村(社区)宣讲,覆盖全县186个村(居),使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实施品牌培育工程 促进文化交融
实施“斛城石榴红”品牌培育工程。罗甸创新实施“斛城石榴红”品牌培育工程,致力于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团结品牌。在乡村(社区)建设一批石榴籽广场、公园、主题街区等,让这些场所成为各族群众交流、互动的平台。同时,开展“斛城石榴红”志愿服务行动、“斛城石榴红”主题宣讲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前,已先后建成石榴籽公园1个、石榴籽主题街区1条、石榴籽家园3个、石榴籽驿站3个,开展“斛城石榴红”志愿服务行动50余轮次,让民族团结之花在罗甸大地处处绽放。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传承民族基因
实施中华文化“枝繁干壮”工程。罗甸始终将挖掘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在做好传统节日传承的基础上,积极打造龙坪镇新莲村本土布依族“三月十三”和木引镇丛里村“六月六”等民族节庆文化品牌,让传统节日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编排一批汲取各民族文化滋养的舞蹈作品,将民族文化通过艺术的形式展现出来。此外,实施民族文化创新发展工程,深入挖掘提炼罗甸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劳模文化,让罗甸民族歌舞、经典布依族歌曲在央视亮相,阐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经典故事陆续推出,激发各民族群众同心同向、同力同步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干劲和热情。
罗甸通过“三行动、两工程”,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一步,罗甸将继续深化探索,不断丰富“三行动、两工程”的内涵,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深入人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罗甸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