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县政协:
“四轮驱动”激活“院坝协商”新动能
□本报通讯员 石 宇
2024年,黎平县政协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充分发挥专门协商机构的独特优势,创造性地推出党建引领、政协主动、基层推动、群众参与的“四轮驱动”模式,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在基层治理的舞台上奏响了一曲动人的协商民主乐章。
党建主线
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县政协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将党的建设贯穿于政协履职全过程。县委高度重视政协工作,持续把“院坝协商”明确为黎平县以“1+4”(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村规民约”“院坝协商”“产业振兴”)推动基层治理与经济发展的关键抓手。县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县政协“院坝协商”工作方案,并为协商议题指明方向,要求以农村消防安全管理和环境提升等事项作为协商突破口。2024年,围绕72个议题开展“院坝协商”,其中消防安全相关议题达38个,占比52.3%,有力确保了县政协“院坝协商”与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同频共振。
各乡镇严格按照县委《关于以“1+4”为抓手推动全县农村基层党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在每年推进党建示范村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院坝协商”示范村建设。2024年,全县建成36个党建示范村与“院坝协商”融合示范点,实现党建与协商工作的深度融合。
政协主动
厚植全员履职力量
调整组织机构,强化队伍建设。成立“院坝协商”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协党组副书记任组长,分管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农经委和人资委主任、副主任,各乡(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政协联络组组长及相关政协委员等为成员,指导协调“院坝协商”工作。明确协商主体按照“1+2+N”利益相关者协商议事主体模式,“1”即政协委员若干名,“2”即议题关联的县直部门负责人或乡(镇、街道)相关单位负责人、村“两委”干部若干名,“N”即村民代表、老党员、老支书、老村干、致富带头人和乡贤、德高望重老人等若干名。按照就近就便原则,所属乡镇政协委员参加所在乡镇,县直部门委员分乡镇片区编入“协商议事室”、委员工作室,下沉到村参与“院坝协商”工作,实现了各乡镇协商平台全覆盖。
健全机制,注重规范程序。完善《黎平县政协“院坝协商”工作规则》,明确“院坝协商”的原则、主体、程序、协商成果及组织推动、档案管理等内容,切实规范谁来协商、怎么协商、协商成果怎么转化等程序和内容。同时,制定主席会议成员联系指导乡(镇、街道)政协联络组实施办法、“院坝协商”工作方案、政协委员“五个一”履职活动和委员联系服务界别群众实施办法等,通过完善制度机制,筑牢协商议事的坚实基础,确保“院坝协商”有章可循。
致力阵地建设,实现“七有”标准。确定了采取以院坝、凉亭、长廊等亲民休闲“固定+移动”场所为载体,按照有组织、有制度、有场所、有设施、有人员、有标识、有保障的“七有”标准,县政协“院坝协商”示范点由原来的中潮镇佳所村、敖市镇新寨屯村等8个村拓展到高屯街道绞便村、肇兴镇皮林村、永从镇永从村等14个村,引领26个乡镇的68个村整合资源,按照“七有”标准,建设“协商议事室”72个,建成委员工作室14个。
基层主推
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抓好履职能力建设,提升协商能力水平。县政协组织委员赴浙江大学培训,并前往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小古城村考察学习先进经验;举办“院坝协商”专题培训会,帮助委员深入理解“院坝协商”工作,全面提升协商能力与水平。
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确保推进有力。县委出台支持人民政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十条措施,将建立“院坝协商”工作机制列为县委重要改革课题,并把“院坝协商”工作纳入乡(镇、街道)高质量考核内容。各乡(镇、街道)将“院坝协商”工作开展及成果转化效果作为对村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有效保障了工作的有序进行,推动“院坝协商”工作扎实开展。
群众主体
协商成果惠泽于民
坚持群众主体。县政协始终坚持以群众为主体,秉持不调研不定议题、不调研不协商、先调研再协商的原则,确保协商议题精准、贴合群众需求。树立“听群众言、办群众事、解群众难”的工作理念,多渠道收集群众诉求,建立民意台账。县政协领导班子深入26个乡镇、70余个村,走访900余户农户,围绕消防安全联防联治、人居环境治理、移风易俗、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等事项开展调研座谈80余次,广泛征求意见建议210余条。经梳理筛选,确定了72个老百姓反映强烈、意见集中、符合政策法规且可行性高的协商议题进行协商。如,中潮镇佳所村作为全国1000个重点建设红色美丽村庄之一,县政协指导其依托“院坝协商”,在巩固加强环境卫生治理的同时,同步推进乡风文明与红色文化建设,凝聚广泛共识。该村按80元/户/年的标准收缴垃圾卫生费,加强污水排放管理,推行积分管理,按季度评选先进并给予精神奖励,持续推动和谐美丽家园建设,展现“红色佳所”的独特风采。
坚持协商为民。县政协针对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和确定的协商议题,灵活采用协商形式,急事快商,确保协商高效灵活。截至目前,全县共召开“院坝协商”会议72次,形成72个协商决议,现场解决群众问题20余个,转办解决困难和问题10个。如,孟彦镇岑湖村通过“院坝协商”,集思广益,决定由村“两委”协调运输公司安排车辆,每周负责岑湖村到镇区中小学就读学生的上下学接送任务,解决了学子求学难题,切实为群众办实事。
强化成果转化。县政协着力强化跟踪问效,构建闭环工作链条,扎实做好协商“后半篇文章”。综合运用视察监督、协商监督、评议监督等手段,对“院坝协商”成果转化落实情况开展“回头看”“再监督”,确保协商议政成果落地生根。如,敖市镇寨屯村作为州级乡村振兴集成示范试点村,持续通过“院坝协商”将协商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赢得群众广泛好评;肇兴镇肇兴村将“院坝协商”与“景区协商”有机融合,每月开展一次以“爱我肇兴”为主题的安全卫生评比活动,每次评选出5户分数最高的农户,从村集体经济中给予相应奖品或奖励资金,激发村民参与热情,以“小协商”推动“大景区”管理,实现乡村治理与景区发展的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