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3期 本期36668版 当前B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20

《宝水》:一曲浅吟低唱的乡村振兴之歌


□王  灏



5053-B4-2.jpg

《宝水》     乔  叶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近日,阅读了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宝水》,感到这既是一曲浅吟低唱的新时代乡村振兴之歌,也是一部生动呈现新时代乡村蝶变的经典作品。对于来自豫东的我来说,阅读这本小说犹如身临其境,尽情观赏新时代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深刻感知乡村文化生活、人情世故。

“宝水”是小说中一个村庄的名字。它位于豫北太行山深处,正在经历由传统型乡村向文旅特色新型乡村的转型,因为转型而获得了多元力量的参与和支持,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小说紧扣时代脉搏,真实、向上、美好,无大喜大悲、起伏跌宕,都是平常事平凡人。一方面以开发风景区、设立村史馆、经营民宿、打造农家乐、制作纪念品、借助新媒体宣传推广等一系列转型举措为主线,突出乡村振兴主题,另一方面又通过风土人情、乡土知识介绍、不同人物的处事风格和对话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当然,也没有回避乡村的一些现实问题,如空壳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等。

主人公是省报记者“地青萍”,一位中年女子,她被严重的失眠症所困,提前退休后从城市来到宝水村帮朋友经营民宿。她怀着复杂的情感深度参与村庄的具体事务,以鲜明的主观在场性见证着新时代背景下乡村丰富而深刻的嬗变,自身的沉疴也被逐渐治愈,她也终于愉快和谐地融入宝水村。小说以“地青萍”——一位富有新理念、具有情感经验、拥有城乡生活经历的参与者、体验者、讲述者——的视角,将宝水村村民的日常生活和人情往来娓娓道来,缓缓展现。在她的注视下,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火热场景一幕幕呈现,那些使传统乡村转变为文旅特色新村的一个个鲜活情节无不令人感慨至深。小说以新农村和乡村振兴为背景,采取朴实的乡土叙述,用真挚的乡村语言、乡村情感来表述,将乡土传统嵌入现代化社会,塑造了一个可信可感的农村世界。宝水,它的神经末梢链接着新时代乡村建设的生动图景,链接着当下中国的典型乡村样态,也链接着无数人心里的城乡结合部。村子里那些平朴的人们,发散和衍生出诸多清新鲜活的故事,大量丰饶微妙的隐秘在其中暗潮涌动,最后如同涓涓细流终汇成江河。

小说《宝水》的整个叙述时间跨度为一年,融合了农家乐餐饮、住宿等显著提高村民经营性收入的产业振兴,“外来者”乡建专家孟胡子、支教实习大学生和“我”加入的人才振兴,设立村史馆、开展“村晚”等系列文化活动的文化振兴,注重垃圾处理和环境治理的生态振兴,以大英、小曹为优秀代表的村支两委班子的组织振兴等等,既紧扣乡村振兴这一时代命题,又怀着浓浓乡愁诉说了一个游子离乡、回乡的心路历程。在这个既虚又实的小小村落里,作者巧妙地将时代主题融入到一系列的“小事”“小情”中,不仅书写了新时代新气息的“变”,也书写了不变中的“常”,那就是乡村延绵不绝的文化根脉。当宝水村支书说到封建迷信跟传统文化的区别时,但凡是能往好处归拢的,那就是传统文化;往“赖”处归拢的,那就是封建迷信。“眼气”“碾撰”“搉蒜”“薅草”“出薯”“得济”等方言表述,让人不由自主勾起对老家的怀念,对儿时的回忆。小说讲到什么是老家:老家意味着什么?密码一样的方言?原汁原味的小吃?几间破败的房屋?童年的乡间小路?祠堂?祖辈们的记忆?或者是八竿子打不着也八竿子打不散的那些近族远房?老家意味的,是亲人。老家嘛,就是等你老了,自然会知道的那个家。难怪有人说,读懂《宝水》,就读懂了家乡。

小说以“平淡而近自然”的方式写宝水村的乡村旅游业由乱到治的进展,诸如如何解决激增的客流导致的堵车和停车问题,如何处理生活垃圾,如何与游客打交道,既做好服务又赚到钱等等。村民们为小名小利摩擦不断,又默契地相互扶持,把平淡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们之间名为“人情”的糊涂账,理不清也算不明,但其中的脉脉温情救赎了一个又一个彷徨的灵魂。《宝水》所呈现的乡村描述十分广阔,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整部小说就是由“极小事”滚动而成的,涉及村民的劳动、生意、家庭、婚丧嫁娶等,也塑造了众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包括当地的行政班子、文化人与普通村民,还包括“外来者”孟胡子、实习大学生和“我”等等。村子里交织着各种关系,村民间的邻里关系,居住在繁华地段和偏远地段的村民间的关系,村民和村干部的关系,乡贤和村干部的关系,乡镇干部和村干部之间的关系等,小说以娴熟的语言表达出熟人社会的人情微妙处、幽暗处,极富弹性与分寸。如雪灾后,深入基层的市领导临时改变走访路线,看到了基层报喜藏忧、作风不实的一面,虽说视察的结果很尴尬,但依然要为这深入基层不作秀、摸实情的做法点赞。小说通过描述大英、杨镇长、闵县长等一群基层干部的语言交流和做事风格,真实生动地展现了新时代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关系。特别是乡村女干部大英的塑造,语言泼辣、行动风风火火、为人刚直,又有传统、保守的一面,新颖、生动、可信。书中的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气韵生动、形象饱满,且都是有经历、有故事的。对于不同人物的语言风格,小说描述精准,拿捏得很到位。如年轻时以身报答救命之恩、90多岁还以老妪之身垫托落树儿童的九奶,带着一瓶“怀川醉”出入各家、“随高就低”对村民进行业务指导的专家孟胡子等等。

小说以冬春、春夏、夏秋、秋冬的四季轮回,将四个章节连缀成一幅波澜壮阔的生活长卷,在四时节序中将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细细描绘,其间不乏时代气息、民间智慧。这是一部与新时代同频共振、与新农人共情共鸣的厚重有灵魂的力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现阶段,我们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到2035年,乡村振兴要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要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意味着乡村振兴需要我们砥砺奋进。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催生经典作品,反过来作品又不断引领新时代新实践。小说中宝水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列做法具有现实价值和借鉴意义,它是现实生活中千万个乡村振兴成功典范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