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649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25

以版权登记促进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产业发展


□卢志强


贵州作为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之一,拥有极其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这些民族民间文化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开展民族民间文化的版权登记工作,完善民族民间文化版权保护体系,不仅有利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还有利于促进民族民间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


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版权登记工作开展情况


贵州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放在重要位置,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通过组织实施专项工程等方式逐步推进民族民间文化版权登记工作。2020年,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省版权局组织实施“多彩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版权服务工程”,从作品登记、宣传推广、版权转化3个环节服务民族民间文化版权产业发展。2024年10月,贵州省版权局推荐的“贵州省推动民间文艺版权保护助力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案例入选国家版权局第一批版权强国建设典型案例。

(一)专项版权贸易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版权登记是民族民间文化贸易与保护的关键环节,专项版权贸易基地的建设对于版权登记工作的开展具有保障和促进作用。2021年国家版权局批复同意在贵州设立的“国家民族民间文化版权贸易基地(西南)”,成为继“景德镇国家陶瓷版权贸易基地”之后,国家版权局授予的第二个国家级特色专项类版权贸易基地。“国家民族民间文化版权贸易基地(西南)”目前处于二期建设阶段,依托贵州省版权登记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理念和技术,完善集版权咨询、登记、查询、监测、维权、评估、交易、融资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为民族民间文化作品提供一站式的版权公共服务保障。

(二)打造“贵版流金”版权工作品牌。贵州通过开发运营贵州省版权登记平台、设立版权服务工作站等措施,持续打造“贵版流金”版权工作品牌。贵州省版权登记平台还面向全国开展版权登记和服务工作。据统计,登记平台已面向全国累计登记作品125万余件,作品存证221万余件,平台认证用户数达15万,服务超百万创作人群,在行业内具有较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贵版流金”品牌扩大了贵州民族民间文化版权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实现了版权的转化和运用,推动了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版权工作促进民族民间手工艺及相关文旅产业蓬勃发展。“国家民族民间文化版权贸易基地(西南)”的建设、“贵版流金”版权工作品牌打造等促进了贵州民族民间手工艺及文旅产业蓬勃发展。以安顺市西秀区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为例,当地蜡染、刺绣、雕刻、银饰等传统手工艺产业逐渐发展壮大,该区现有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生产加工点(含企业、作坊)12个,形成了一定规模,其产品不仅在本地销售,还远销国内外。与此同时,当地利用民族特色村寨和民族文化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以黄腊乡河滨村、龙青村为代表的当地村寨,通过打造民族民间文化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游客,提升了西秀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版权登记现状


(一)民族民间文化版权登记规模不断扩大。2023年,贵州省开展民族民间文化版权登记培训30余次,服务企业100余家,完成18000余件作品的登记。截至目前,2024年已累计完成5万余件贵州省特色民族民间文化作品版权登记,其中包含了最具代表性的苗绣、蜡染、银饰、漆器、绘画等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精品2万余件。

(二)民族民间文化版权登记范围更加广泛。“国家民族民间文化版权贸易基地(西南)”依托贵州省版权登记平台,挖掘和选取有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及非遗作品进行版权登记,通过上门登记的方式,基本覆盖刺绣、蜡染、银饰、花画等核心特色产业聚集区及非遗文化重点区域。同时为扶持新业态文化产业发展,贵州省版权登记中心为“剧本杀”行业从业者提供版权登记绿色通道服务,并基于贸易基地平台搭建“剧本杀”专题展示、交易区,促进优质剧本宣传、推广与交易。

(三)民族民间文化版权登记质效不断提升。国家版权局印发的《版权工作“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开发运用,提升传统文化、传统知识等领域的版权保护力度。贵州省版权登记平台依靠新质生产力打造以登记数据库为基础的版权综合服务平台,提升了民族民间文化版权登记的效率和质量。通过新兴技术手段,贵州省版权登记平台将民族民间文化作品和文化版权资源升级为数字资产,借助区块链去中心化、透明和不可篡改的特性,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的存储、分析和处理能力,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民族民间文化版权登记模式,实现民族民间文化版权登记的高效、便捷和安全。


对推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思考


(一)增强创作主体的版权保护意识。加强对版权保护的普法宣传教育,让民族民间文化作品版权意识深入人心;增强非遗传承人、艺术家和民间手工艺者等创作主体的版权保护与维权意识,提高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被未经授权地使用和复制的警觉性;提高其他主体对版权保护规则的自觉遵守意识,提高侵权成本、降低维权难度,以减少版权侵权行为的发生,激发民族民间文化创作群体的积极性,促进民族民间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产品开发创新和版权登记。加强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对文化创新人才的培养,引导创作者和相关企业加强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的开发创新和版权登记,推动市场产品去同质化,使民族民间文化产品种类和样式更具多样性,更好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消费需求,以扩大文化产品消费,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民族民间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三)提高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丰富和创新民族民间文化产业市场主体的营销和推广手段,推动创作者和相关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等进行销售和推广,促进优质文化产品打开市场,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实现更好的经济价值。利用版权登记和交易基地平台,推动民族民间文化产品交易双方互通信息,明晰工艺价值、创作背景、版权归属等关键信息,促进产品价值的准确评估。培育发展更多具有相应资质的主体设立专业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价值评估、版权咨询、代理登记等服务,帮助民族民间文化产业真正实现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引导民族民间文化企业主动寻找下游企业,多与东部沿海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相关产业进行对接,积极融入到民族民间文化文创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消费的全产业链中。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贵州省知识产权战略研究项目“国家民族民间文化版权贸易基地(西南)作用发挥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