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3636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03

坚持高质量引领和高水平建设


加快推进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提升贵州文旅服务能力水平专项视察报告摘登


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旅游业发展特别关心、寄予厚望,每次视察贵州和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都对贵州旅游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近年来,贵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旅游业发展作为“省之大计”,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用好自然珍宝、文化瑰宝“两个宝贝”,深入实施旅游产业化“四大行动”,围绕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加快打造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

根据省委调研式推进工作安排,结合助力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工作部署,今年3—8月,省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员会组织部分省政协委员和有关单位专家学者,先后赴贵阳、遵义、安顺、铜仁、黔东南、黔南、黔西南等市(州),围绕“充分发挥贵州资源优势,切实提升贵州文旅服务能力水平”开展专项视察,并对进一步提升我省文旅服务能力水平提出建议。


优势资源助力文旅服务能力水平提升成效显著


(一)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发展优势,要素供给更加充分。梵净山、荔波喀斯特、施秉云台山、赤水丹霞等世界自然遗产国内国际知名度不断提升,“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爽爽贵阳”“转折之城——遵义”“凉都六盘水”“村超”“村BA”“机景联动·飞阅贵州”等品牌人尽皆知。“吃、住、行、游、购、娱”基本要素供给不断改善,“9+2+2”等“特意性”资源的交通、住宿、特色餐饮、文创产品更加完善和丰富,一批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提升改造,优化了游客旅游体验。

(二)政策优势进一步转化为路径优势,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统筹推进“四大文化工程”,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和统一监管利用水平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体系更加完善,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保障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服务文旅、体旅、酒旅、交旅、康旅、研旅等多样化特意性资源开发的一系列政策,为加快形成推动贵州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基本保障。

(三)流量优势进一步转化为留量优势,文旅产业更加兴盛。从温泉康养到消夏避暑,从民族风情到红色研学,从门票优惠交通减免吸引客流到风景风情消费奖励留人留心,2024年上半年全省累计接待游客量、旅游总收入分别同比增长9.6%和12.4%。携程《2024暑期旅游市场预测报告》显示,贵州暑期当地旅游订单同比增长36%,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214%,尤其贵阳位列全国省会城市旅游订单增速排行榜TOP4,当地旅游订单同比增长57%,入境游订单量同比增长219%,客流量和消费量明显增加。

(四)数据优势进一步转化为创新优势,方法路径更加有效。重点景区智慧文旅公共服务平台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文旅融合程度,景区数字化体验场景探索创新丰富了游玩层次。尤其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和大型长征文化沉浸式演艺节目《伟大转折》等红旅新IP,将数字科技与贵州丰富的红色资源相结合,以数字创新拓展红旅融合路径,让红色文化更加“鲜活”“立体”,强化了游客的精神感受。


提升我省文旅服务能力水平的建议


(一)持续提升要素供给品质。一是强化“住”的体验。重点培育“黄小西吃晚饭”高星级酒店,积极推动高端连锁酒店入驻安顺、毕节、铜仁、黔东南;发展特色民宿,在现有九大民宿集群基础上,按各市(州)文旅资源特色培育不同文旅IP民宿产业集群,联动不同区域文化赋能民宿发展。联动文旅、消防部门建立贵州传统民居民宿消防安全标准,推动民宿消防安全审查落地,进一步促进民宿市场发展。二是凸显“吃”的特色。建立贵州旅游精品餐饮产品遴选机制,加强旅游餐饮服务市场监管,加快精、特、优、强餐饮品牌打造,全面提升餐饮产品质量和行业服务水平。优化整合特色文旅餐饮产业链,培育贵州老字号餐饮企业,重点扶持特色突出、市场接纳性强的特色餐饮项目,积极推动酸汤鱼、烙锅等特色黔菜和地方小吃入驻大小景区。三是丰富“玩”的内涵。借鉴青岩古镇明清旅游休闲街区、镇远古城文化步行街等成功经验,鼓励支持各地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发展综合消费类、历史改造类和文化艺术类等多类型商业街区,推动游客体验多元化,打造主客共享的文旅生态。四是畅通“行”的方式。加大贵阳航空口岸开放力度,加快遵义新舟机场、铜仁凤凰机场、仁怀茅台机场等口岸建设,积极拓展国际旅游航旅专线;争取国家支持,加密我省高铁班次和停靠频次,增加旅游专列;完善入境流程,力争实现国际旅客“一次值机、一次查验、行李直达”;制定航铁联运、航公联运等方案,简化环节、缩短时间,助力旅客无忧抵离。五是提升“游”的服务。进一步优化景区基础设施利用,重点保障景区内外10千米范围道路交通的畅达性;规范机场、高铁站客运车辆管理,灵活运用旺季景区分时段车辆进入政策;推进“小车小团”“支支串飞”线路联动,实现旅游景区陆路和空运高效运转。

(二)持续强化特意性资源利用。一是以特意性资源带动区域发展。以贵阳为核心,构建南明青云市集、云岩新印1950、观山湖区夜间音乐会联动街区,升级打造花溪、贵安、青岩、乌当、息烽等地休闲康养旅游区。发挥核心景区引流功能,推动周边景区多样化联动,打造黄果树景区+桥旅、荔波小七孔+生态、西江苗寨+非遗、赤水丹霞+红色、万峰林+山地户外、梵净山+自然遗产等贵州文旅资源功能区,着力开发文旅深度融合业态,实现多样化高质量文旅产品供给。二是以特意性资源吸引国际合作。发挥贵州现有龙头旅游企业带动作用,利用RCEP政策机遇和国际山地旅游联盟、东盟教育交流周、生态博物馆等国际合作平台,多元引进国内外优强文旅企业。三是以特意性资源扩大品牌影响。利用黄平低空旅游优势,加快推进黄平低空旅游项目建设,打造中国高端低空旅游基地。借助“村超”“村BA”国际国内影响力,联动宣传贵州山地旅游及山地马拉松、山地自行车等国际化赛事。推动以黔东南州为试点,优化提升黎从榕侗乡传统村落旅游精品环线公路基础设施,打造摩旅、车旅以及自行车旅特色环旅品牌。四是以特意性资源丰富业态发展。选取“多彩山居·醉美心宿”贵州民宿品牌中的优质民宿作为试点,推动贵州文旅特色商品进民宿,提升民宿文旅消费,实现民宿与酒旅、茶旅、文旅、农旅、工旅、商旅、教旅、体旅、康旅、桥旅等多业态的联合展示,打造“旅游+”多元业态体系。

(三)持续完善国际化服务体系。一是提升服务功能针对性。加快普及国外支付方式,在机场、高铁等区域增设对外旅游服务平台以及专职指导人员,在重点出入境口设立交通软件、支付软件相关信息指示牌;针对境外游客饮食习惯,在核心景区引入相关餐饮企业。二是强化人才培育专业性。由文旅、商务、教育、体育等部门牵头,制定完善文旅人才支持政策和评价标准,联合建立省、市、县旅游产业专业人才库;采取“产+学”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向高校、职校订单式“采购”,培育引进紧缺的泰语、缅语、马来语等小语种人才。

(四)持续优化智慧文旅赋能。一是提升企业数字化服务水平。以省大数据局“旅游产业互联运营体系”项目为基础,依托贵安新区贵阳大数据科创城,加快打造文旅大数据产业集群和文旅数字经济生态圈,推动实现“黄小西吃晚饭”六大景区数据联动和资源共享,对内打破政府内部数据条块分割、对外对接头部文旅OTA平台,构建贵州文旅特色数字化营销国际化路线和文旅创新驱动消费新引擎。二是提升市场主体数字应用能力。用好旅游行业大模型,为携程、美团、马蜂窝等OTA平台提供行程规划、智能人流等数据服务,助力推广我省优质特色文旅产品,赋能游客获得全方位精准性服务。加快旅游行业大模型数字化转型,提高涉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效率,提升引流、限流以及应急处理能力,实现数据流量实时监控,促进政务数据和产业数据互联互通,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发展全面升级。



5023-3-2.jpg

贵阳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特意性资源带动区域发展,助力贵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图为改造后的贵阳太平路一角。


郑  霁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