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而兴
贵州实施大生态战略成效显著
编者按:
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4952万亩,森林覆盖率连续增幅居全国第一;累计治理石漠化1.35万平方公里,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居全国第一;拥有1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地质公园、28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世界自然遗产地数量居全国第一……
2016年,贵州被确立为全国首批3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2022年,国发〔2022〕2号文件赋予贵州“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全新战略定位。从“试验区”到“先行区”,贵州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走出了一条护生态之美、谋赶超之策、造百姓之福的绿色发展新路。
本报联合贵州新闻图片社,精选一批贵州生态保护实景图片,以飨读者。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作为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自2009年创办以来,已经走过了16个年头,成功举办了13届,成为对外展示贵州乃至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窗口。图为2024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研讨会现场。
本报记者 王 吟 摄
位于铜仁市东北部的梵净山是世界自然遗产地、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佛教文化名山、天然氧吧、首批14座“世界旅游名山”之一,是中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珍稀濒危物种黔金丝猴和梵净山冷杉的唯一分布地。近年来,铜仁市不断加强梵净山生态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积极推进梵净山生态保护各项工作,切实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图为梵净山和黔金丝猴。
李贵云 李宜型 摄
从初步确立建设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到将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为战略途径,再到打造“千园之城”,构建“五位一体”城市公园体系……从一域到全局,贵阳贵安率先垂范,勇于创新,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融入城市发展血脉,以无山不绿、有水皆清的壮丽景象,交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贵阳答卷,为全国乃至全球贡献更多生态文明建设的“贵阳智慧”与“贵阳方案”。图为贵阳市观山湖区一景。
翟 武 摄
杜鹃是贵州的省花,因喜酸性土壤,在贵州广泛分布。贵州除了拥有世界最大杜鹃花海——毕节百里杜鹃外,在乌蒙大草原,万亩野生高山矮杜鹃成为辽阔草场的亮眼点缀;在梵净山,杜鹃和珙桐在奇山峻岭间交相辉映;在兴义,杜鹃在巨型风力发电装置下随风舞动……这不仅是贵州生物多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贵州发展杜鹃生态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图为4月21日在遵义市播州区洪关苗族乡太阳坪景区拍摄的漫山遍野的杜鹃花(无人机全景照片)。
罗星汉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贵州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到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在生态保护修复、贯穿于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在一系列有力举措保障下,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正在黔山贵水间徐徐铺展。图为夕阳西下,兴义万峰林万峰之间的诗意田园。
燕 春 摄
贵州是长江和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守护清流,已成为贵州全省上下的共识。贵州创新实施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制,首创由各地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四级“双总河(湖)长”,并将河(湖)长制度纳入地方性法规。贵州还率先在全国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绿色转型,“含绿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考核的指挥棒。图为位于六盘水市牂牁江畔的国际滑翔伞基地。
黄龙星 摄
悠悠赤水河,流域地跨云贵川三省,是长江流域一级支流中唯一无水坝的“原生态”河流,也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世界优质酱香型白酒核心产区。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以更高站位、更严态度、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加快推进赤水河流域综合整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坚决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图为遵义市赤水河黄金水道。
李 巍 摄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提出要以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为总体目标,建成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示范区、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示范区、生态脱贫攻坚示范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区。截至2023年底,贵州有各级森林公园共88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28个,全省森林面积1109.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63%。图为六盘水市玉舍国家森林公园。
姚 咏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