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2期 本期3624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12

檀萃与思州风物


□文/图  张维军


檀萃(1725—1806),字岂田,号默斋,又号有美,晚年改号白石、废翁,安徽望江县人。他是清代著名的学者、诗人。晚清名臣张之洞认为檀萃是“经济家”,将他列为清代24名“著述家”之一,与黄宗羲、顾炎武、方苞等大学者齐名。

乾隆二十五年(1760),35岁的檀萃考中乡试第二名经魁,次年又考中第十八名进士。乾隆三十四年(1769),也就是在他44岁时,檀萃被授为思州府青溪县知县。

檀萃在青溪当知县不到三个月,因父亲去世,便辞官回乡奔丧守孝。九年之后,即乾隆四十三年(1778),53岁的檀萃才被朝廷任命到更加偏远的云南禄劝当知县。乾隆四十九年(1784),檀萃督运滇铜进京,途中遭遇大风沉船,滇铜全部落水,因此获罪被革职。

檀萃为人实诚,不善钻营,仕途多舛,当官前后也就六年多时间。丢官后,檀萃有家不能回,留守云南靠教书育人为生。闲暇时,檀萃喜欢游历山川,他著书立说,著作等身,开创了人生广阔新天地。

檀萃致力于研究经世有用的学问他。他为了考察云贵地区的山川物产、风土人情,经常“有山必登,有泉必饮,剔藓读碑,访求故老”,“足迹所经而以目纂者,辄随手札录”。他的著述涉猎广阔,集历史、地理、民俗、艺文之大成,为研究云贵地区的政治、社会、经济和民族文化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

檀萃在贵州的游历见闻记入他的杂著《楚庭稗珠录·黔囊》中。《黔囊》共计61篇,其中有15篇写的是思州名胜、人物典故和历史文化。如对万卷书岩、瑞云峰、犀牛池、鸡鸣关、田仙洞、官厨泉、星石潭、飞山、鳌山寺等处名胜,不仅描述它们的奇特景象,还考察它们的历史典故、民间传说,言辞优美,引人入胜;对人物的记述,如郑天问,记述他的生平事迹,点评他的诗歌艺术和为人气节,表达了对郑天问的敬仰之情;记述田榕、陆凌青等人,不仅称赞他们的才气,还亲身拜访和与之交游,表现了他们之间共同的情趣雅好和深情厚谊;记述金星石,不仅对其自然环境、采取过程有精彩生动的描述,还对金星石砚的雕刻包装有详细的说明和描绘,对思州石砚的艺术价值有着极高的评价。檀萃的记述,对研究思州历史文化和经济社会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尤其是《通慧禅师》和《金星石》两文,至今仍为人们所乐道和经常引用。

关于鳌山寺,檀萃在《楚庭稗珠录·黔囊》中记述说:“唐天宝时,通慧禅师于思州之鳌山上建般若提会。上患疟,有道士奏师能治,上召之,不经期而诣厥,上果愈,赐金帛不受,赐乘马还山,亦不终期而至,后不知所之。”

檀萃的这段记述与清康熙《思州府志·人物·仙释》里的记载相吻合,说明在檀萃之前,通慧禅师的事迹已载于当地史籍中,经檀萃《楚庭稗珠录·黔囊》的辑录,大大提高了鳌山寺及通慧禅师的影响力,以致成为后世学者研究贵州佛教、贵州医学及贵州教育发展经常引用的经典事例。如今,龙鳌河旅游开发,檀萃的这段记述又成为经典旅游资源,通慧禅师的故事,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

鳌山寺是贵州最早的佛寺之一,在今岑巩县东北40余公里的水尾镇驾鳌村之鳌山顶峰,海拔920.3米。今遗址占地面积约693平方米,尚存三殿屋基和石墙、石门等。清朝以前,鳌山一直是思州的一座名山,《思州府志·山川》载:“鳌山,府东八十里,上有古寺,人迹罕到,下为龙鳌里。”檀萃到底爬没爬过鳌山,进没进过鳌山寺,从檀萃的文字记述中并不能看出。

关于金星石,檀萃在《楚庭稗珠录·黔囊》里记载:“金星石,出思州星石潭中,砚材取之颇难。水洞蜗旋,湾环黯黮,逮于潭底,星光灿烂,倒影反射,洞壁通明,必善没者腰斧凿而下,与汨俱入,与齐偕出;又必能如泉客鲛人,水居不畏,真人之息,机发于踵,而后可任此役矣。出而琢之,砻之,礛之,砥之,粗觕外捐,精光内发,如浓云郁兴,中露电影,一线欻倏闪烁,若有若无,此真金星也……”

对于思州星石潭和思州石砚来说,这段文字极其珍贵。

思州石砚在清代以前叫金星砚,不甚有名,偶见史籍记载也语焉不详。

有史以来,檀萃第一个以瑰奇的文字,如实地描绘了星石潭的迷人景色,讲述了思州石砚的取石过程和加工程序,评价了思州石砚的雕刻和包装艺术,指出了思州石砚的鲜明特点和不易为人所知的珍贵价值。尤其难得的是,檀萃还生动地记述了自己收藏一方思州石砚的情形。说是辛卯年,也就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一个姓李的太学上舍生将自己祖传的一方思州石砚送给檀萃,他得之爱不释手,心头无比喜悦。檀萃描绘道:这方石砚直径约六寸,像十五的月亮一样圆圆的,砚面看上去如同高远而又浩瀚的夜空中时有群星闪烁一般,美妙至极;装这方石砚的盒子是沙楠制成的,上面雕刻着古朴雅致的图案。沙楠这种木材质地上乘,千年不朽,颜色青黑青黑的,像流传久远的古代石墨一样。把这方石砚放置在室内干净的桌面上,窗外一阵凉风拂过,屋里便弥漫着沙楠与石砚散发出来的阵阵馨香味儿。檀萃心旷神怡之中,不禁大声感叹说:这简直就是一块“稀世之宝也”!

从这段文字记述可以看出,檀萃肯定游历过思州星石潭,肯定看到过思州石砚的取材、雕刻和包装过程。要不然,纵使他有天才的想象力,也无法将思州石砚写到如此生动和真实的程度,他也不会成为品鉴思州石砚的行家里手。也正是檀萃身临其境的游历,加之他切身的感受、赞赏和记述,使思州石砚这一“养在深闺人不识”的“民族魂宝”让世人得以见其“庐山真面目”,并最终得以名传天下。



5011-3-3.jpg

鳌山寺遗址


5011-3-4檀萃著《楚庭稗珠录.jpg

檀萃著《楚庭稗珠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