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6期 本期3592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10

向白居易学为人处世


□钮桂云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尊称为“诗王”。他的每一首诗都是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让我们跨越时空,学习诗王白居易的处世哲学。

白居易字“乐天”,名“居易”,可见其父希望他能够“乐天安命”。15岁时,白居易结识了著名诗人顾况,拿出自己的诗稿请顾况指点。顾况看到“白居易”这个名字,调侃地说:长安的物价很贵,恐怕你想“白居”也不“易”呀。但当他看到《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连连称赞“好诗,好诗”,又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有才华的诗,“白居”也容“易”呀。这首诗写了茂盛的野草与天空交相辉映,整个画面自由舒展,意象完整,不仅生机盎然也宁静优美。后来经顾况的引荐,白居易名声大振。

34岁时,白居易写下《长恨歌》。这首诗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引线,写出了爱情的美好和人生的无奈。纯真的爱情由于某种原因会变得复杂和痛苦,这样的事在今天也比比皆是。白居易在几千年前就对此有了深刻的理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成为千古绝唱。

同年,他写了《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有炭贱愿天寒”。卖炭老翁在一尺雪的天气,辛苦把一车炭拉到集市上,却遭遇“黄衣使者白衫儿”的抢掠,“一车炭,千余斤”,只能换来“半匹红纱一丈绫”。这首诗用纪实的手法描写了卖炭老人生活的艰辛和不幸的遭遇,用辛辣的笔触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现实,抨击了统治阶级的腐朽。

45岁时,白居易写《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通过琵琶女的不幸,白居易写出了自己宦途中所遭受的种种打击,对当时社会动荡、世态炎凉的种种感受都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展露了中年白居易敢说敢做敢爱敢恨的个性。

晚年的白居易豁达通透,过着温馨惬意的生活。50岁时写《对酒》,“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贫随富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说的是蜗牛的两只角上分别住着一群人,他们为争地盘天天打得你死我活。意在表达,人活在世上,就好比是在蜗牛角上争地盘,争来争去,也不过是那么一个小地方。表明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人活一世很短暂,不论贫富,只要快乐就好,把当下的日子过好,才是处世之道。

60岁时,白居易写下《秋雨夜眠》,“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诗人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安睡,半夜起床,在炉中添火,以此来让被窝更暖和,继续睡到一觉自然醒。醒来看到秋叶落满台阶,满心欢喜。白居易认为,在老年无法改变现实的情况下,要学会修身养性,懂得享受生活。

白居易的一生,少年得志,中年忧患,晚年惬意。他的经历囊括了人生的高低起伏。但他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哲学,做到了真正的人间清醒,值得世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