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4期 本期3586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29

民间书法的保护与传承


□唐源茂


近年来,我国境内大量出土了简牍帛书、砖瓦陶文、敦煌遗书、楼兰残纸等文物,这些文物既是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也是我国特有的珍贵书法文化遗产。

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标志,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民间书法亦成为中国书法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传承也应受到更多关注。


独特的文化价值


民间书法是相对于正统书家作品的概念而言的,如简牍、簿册、敦煌写经、造像刻石、墓志碑记等。民间书法的作者,大多名讳无考。自建国以来,随着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出土了大量简牍帛书、侯马盟书、砖瓦陶文、敦煌遗书、楼兰残纸等民间书法,主要分布在湖南、甘肃、湖北、山东、内蒙古、陕西、新疆等地。从各地出土的书法文物可以摸寻到民间书法的文化品位和艺术特色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的脉络,也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了中国书法艺术的高深精湛。

民间书法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其一,民间书法文献中包含了大量涉及汉文、蒙古文、西夏文、藏文、回鹘文等的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各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具有重要意义;其二,简帛等文化遗产的出土,揭示了甲骨文代表了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使中国书法艺术的源头显得更加清晰明朗,为中国书法艺术史提供了完备的珍贵证据,对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有着重大意义;其三,简牍帛书、砖瓦陶文、敦煌遗书、楼兰残纸等民间书法,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考古价值;其四,简帛学、敦煌学等包含的民间书法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哲学、地理、科学、民俗、农学、民族、文学、艺术等众多学科,是一门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国际显学;其五,民间书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文化价值,有助于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留住“活的文脉”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上海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沃兴华先生认为:“今天的时代处于历史剧变期,平正的审美形式已不能满足出奇冒险的精神需求,奇肆跌宕的风格更受人们的欣赏,民间书法中大量这类形式的作品被借鉴和取法是理所当然的。”广大书法家应从文化和遗产的视角立志将民间书法弘扬光大,大胆取法民间书风的多样性,守正创新,美美与共。主要来说,有以下三点:

一是保护民间书法,守护中华文脉,留住“活着的文化”,传与子孙后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书法是研究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和开发民间书法艺术,维护民间书法的多样性,是本土文化脉络延续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民间书法的研究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传统。以传承为核心,以考古为纽带,以文化为基础,通过全面梳理、加强研究、开展文化艺术教育,保护民间书法,记忆过去的辉煌历史,延伸中华文脉,可以增强文化自信,让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文血脉绵延不绝。

二是要创新方式充分发掘、利用、弘扬与传承民间书法,真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2021年,甘肃省正式启动文溯阁《四库全书》数字化与影印出版工程第一阶段数字化采集工作。2023年5月,《文溯阁四库全书影印精选》出版发行,《潜夫论》《拾遗记》《文房四谱》等代表我国书画艺术史的经典作品以及古代陇人著作的三函、五种、18册原版影印书籍与公众见面。甘肃在古籍保护方面的有益尝试提示我们,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为非遗保护工作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挖掘和展示书法的独特魅力,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的创新和发展。

三是要站在科学发展、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进一步统一对民间书法的保护与传承重要性及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的认识。民间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我国独特的文化符号和名片,要充分利用这一载体和符号,做好文旅融合的文章。可围绕传承和发展民间书法定计划、定措施,争取资金和项目加大对民间书法的扶持力度,探索文化遗产和旅游互动共融的运行机制,以市场化机制推动民间书法的保护和研究。在当今民族文化复兴已成为社会发展大趋势的时代背景下,民间书法的保护与传承以及民间书法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有效互动,将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找到了一个广阔的展示空间。

民间书法数量众多,价值极高,且地域分布广,书风特色丰富多彩。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基本方针,多举措推进民间书法遗产保护,以保护民间书法遗产为切入点展示中华文化,既能有效保护人文资源,又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多赢目标的最佳途径。


4973-4-8.jpg

敦煌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