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云南学子的状元情结
□汤云明
大多数人只听说过洛阳龙门石窟,其实在云南昆明西山离滇池400多米高的悬崖绝壁上也有一个龙门石窟。它以“奇、绝、险、幽”为特色,雄居昆明西山众多名胜之首,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到昆明的游客大多都会来此游览,故有“不耍西山等于不到昆明,不到龙门只是白跑一趟西山”之说。
龙门旁边的达天阁,是在原生岩石上雕凿而成的石室。石室外的横额上刻有石龛,龛内刻有一仙翁。石室外北侧刻有跳跃的鲤鱼,南侧刻有金龙,这就是鲤鱼跃龙门的典故,鲤鱼代表云南学子,龙门代表得到皇帝青睐,实现状元及第,进入皇家的大门。
龙门至今流传着一个关于状元情节的传说。自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开科举以来,云南上千年没有出过状元。坊间流传着一句“云南不点状元”的戏言,这句话似乎成了笼罩在云南学子头上的“魔咒”。云南的官员、乡绅也觉得没有面子,都很是焦急。儒林士子中流传,是因为挂榜山(西山悬崖的别称)上无龙门,于是筹集资金在悬崖峭壁上开凿“龙门”。他们用开凿龙门需要的恒心毅力和遇到的艰难险阻与科举考试相比,认为何时在绝壁上凿出龙门,云南就何时会有人跃过龙门金榜题名,大魁天下。
山下渔村的一个青年石匠与相恋的姑娘听到“凿龙门出状元”的传说,于是立下“禹凿龙门”之志,决心和姑娘一起凿出龙门再结婚。儒林士绅为之感动,纷纷解囊相助。石匠与伙伴历经风雨艰险,在悬崖峭壁上日夜劳作,姑娘做饭送水、缝补浆洗,历经无数个寒来暑往,终于打通云华洞,凿出龙门达天阁。
在达天阁全部竣工之时,青年石匠嫌魁星握的笔不够尖,于是精心修凿笔尖。“嘣”的一声,这支神笔断了,多年心血断送,圆满功德毁于一旦,这是云南学子状元情结的不祥之兆啊!青年石匠悲痛欲绝,五脏俱裂,拾起断笔,纵身跳下绝壁。心爱的人舍身万丈深渊,姑娘也悲痛万分,成天坐在滇池边悲泣,泪水融入滇池,泪水也哭干后,她的身躯化作仰卧湖畔的西山群峰,人们就把姑娘化作的山称作“睡美人”。这就是云南人鲤鱼跳龙门和西山睡美人的悲壮传说。
1886年,贵州贵阳花溪青岩人赵以炯丙戌科中进士,殿试一甲第一名,中状元,成为云南、贵州两省自科举以来“以状元及第而夺魁天下”第一人。因为在清朝,云贵两省都由云贵总督统管,总督府也设在昆明,所以赵以炯中状元后,云南、贵州两省都热烈庆祝,赵以炯也被称为“滇黔第一状元”。而比贵州经济、社会、文化条件更好的云南却出不了状元,更为云南地方官和千万学子增加了很大的压力。
出人意料的是,就在科举考试制度即将结束的1903年,云南石屏人袁嘉谷应经济特科试,获得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大魁天下,是为“经济特元”,成为云南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终于成全了前辈们历经艰难困苦开凿龙门石窟的一片苦心,也圆了云南人的状元梦。弥补了“云南不点状元”的空白。
经济特科是清末新政特设的科举制科,与传统的文、武科举并列。它不以八股见长,而是以经世济民、治理国家的方策为主,更注重学以致用,目的是选拔“洞达中外时务”人员。在1903年全国应试的186人中,录取27人。
袁嘉谷终于成为云南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状元了,消息传来,四方轰动,人们在昆明建了一座“聚魁楼”,并由云贵总督魏午庄手书“大魁天下”一匾高悬楼上,老百姓则只叫它“状元楼”。
其实,在袁嘉谷之前,云南曾经还有两位学子已经离状元很近了,但最终与状元失之交臂,成为历史上的遗憾。
第一位是楚雄人李启东,在明朝嘉靖十一年(1532)壬辰科参加会试,成为一甲第一名,在后来的殿试中原拟他为新科状元。但嘉靖皇帝听信了谣言,说如今天下大旱,皇上要点状元应该找个能下雨的,正好此时有一位叫“秦鸣雷”的进士,就立刻更改状元为秦鸣雷了,并以云南边远,不宜点状元为由,将李启东下降为二甲第一名。因而李启东被认为是云南历史上“失落的状元”。如果李启东成为状元,云南的状元梦将会提前了370多年。
另一个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状元的骆成骧,他于1865年生于会泽县金钟镇,原姓李,七岁丧母,父子二人相依为命。因生活维艰,时逢四川资州人骆腾焕夫妇来会泽做红绿纸等物的生意,李父即将年幼的儿子过继给骆姓夫妇为子。不久,骆姓夫妇将养子改名骆成骧,带回原籍四川资州。骆成骧在1895年乙未科会试中了进士,参加殿试“钦定第一”,成为头名状元。此时,四川和云南开始争夺骆成骧的户籍,由于骆成骧是在资州和成都求学,并且在四川报考,因此最后被划为四川资州籍贯。
其实,袁嘉谷获得的是“经济特科特元”,而非传统的科举考试状元。所以,清朝文状元名单上并没有袁嘉谷的名字。但是,在云南人的心目中,袁嘉谷弥补了“云南不点状元”的空白,是“独一无二的状元”。
(作者系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作协副主席)
昆明状元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