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1期 本期3574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08

一个钉子,一种方法


□朱宜尧


我是先拜读了周瑄璞的长篇小说《芬芳》,没隔两个月,她十多年前写的长篇小说《多湾》再版,读过之后,又读了她的散文集《已过万重山》,这样的顺序让我彻彻底底地感受了她的写作之路。这让我很感慨,似乎每一位从事写作的人都要走过这样一段相同的路。

她的散文,是小说的注释,是小说的根基。

我觉得周瑄璞很像一个“钉子”,在原本没有自己的位置上执着地钉了进去,而且钉得牢固,扎实,稳健。把自己钉得落落大方。

很多人在自己的职位与岗位中,做不了一个钉子,遇到硬处,自己就弯下来,知难而退。其实,很多鸡汤也这么告诫他人,说这是智慧的一种。当然,我绝不否认。那么这个钉子知难而进,是不是也是智慧的一种呢?换句话说,是不是更智慧一些呢?

读她的散文,我会想起不屈不挠的她,或者说她那不屈不挠的精神。读她的散文,我是深受触动的。之前,她说自己的散文写得不好,不值得买。但,我知道,其实我的内心想更多地了解一个小说家是如何成为一个小说家的?小说家又是如何写得出一部好散文集的?带着这样的疑问,真的就在她的散文集中找到了答案。

我现在,愈发觉得她是个“钉子”,再硬的质地也能钉进去。

质地,不仅仅是木头,哪怕是铁,哪怕是水泥,哪怕是钢。哪怕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位置。

她的阅读量足以称得上“惊人”,写到这,我忽然想应该是“精人”,一个精于阅读的人。

我读过毕飞宇的《小说课》,似乎他的课重在“讲”的层面,当然不乏剖析得非常深刻、深入。我读周瑄璞《已过万重山》,很多篇章是她如何读中外小说的文字,多到我瞠目结舌,外国作家的名字一串串,像果园里结的数不清的香葡萄。而且,她读得很细,细到长篇小说中的一个细节,从一个联想到另一个,好像就在她心里,随随便便一捏一大把。她的散文重在内心,重在自己的心灵感受,是向外发散的,是有力量的。毕飞宇老师的则是向内的,是一种成果的内需,是教授,是给予。

写得好,必要读得好。不会读书的人,怎么可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呢?好,在周瑄璞那里有一个方法,归纳起来两个字:多、精。

书读得多是好事,博览群书,但要消化掉,最好的消化,是记笔记,写读后,以更快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好的细节,打动人心的细节,是对生活的一种提炼,也是作家精于阅读、深入阅读、反复阅读的一种发现与创新,在阅读的基础上再深入思考。毕飞宇的《推拿》有这样一个经典的细节,就是两个盲人谈恋爱。女的问男的,她好看吗。男的是先天致盲,不知道好看是怎么个好看法,想了半天说,好看,她长得像红烧肉!一个看不见世界的人,如何知道自己的爱人好看?也许只能通过自己以往的感受,触觉或者味觉来证明好看。这一细节,作家捕捉到了,真是让人欣喜,过目不忘。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恰巧有一段描写也谈到了红烧肉,就是许三观在自己的生日那天,给他的儿子,大乐、二乐、三乐,用嘴给每个人炒了一盘红彤彤、颤巍巍、肉头头的红烧肉,写得极其细腻精彩,绝对经典,这么多年了,只要吃红烧肉就会想到这个困苦中保持着昂扬向上精神的许三观。周瑄璞读已故作家陈忠实的小说,关于细节的阅读与思考更是深入细腻,甚至于一个完全可以忽略的细节,她在重读时,又会有新的发现。这样的细节,其实对于阅读是有难度的,作家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我在她的感受中,一边惊讶,一边反思自己的阅读。我读她的书,是忽然有的感觉,这样的感觉,从何而来却不自知,只知道作家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文字,不知道作家是如何“读”书的。

阅读,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也要有不屈不挠的精神。阅读,的的确确又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提升。遇到阅读的困难,要战胜它,就需要周瑄璞身上所体现的这两种精神。在我看来,读她的小说,必要读她的散文,散文是作家心底的声音。

散文,很多是生活的松弛状态,是小说的另一面,是小说家的另一面。另一面当然有另一面的精彩。不读她的散文,怎么会知道作家的读书方法和钉子精神呢?又怎么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