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1期 本期3574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08

千年鼓风动山河


——读《思州战鼓》有感


□杨胜坤


4961-3-2.jpg

《思州战鼓》

刘成勇  刘辅平  著

中国书籍出版社


《思州战鼓》一书送达手里已十几天了,因我也在忙活一些赶稿的事,而迟迟没去翻阅它。直至有天晚上,从微信朋友圈中得知, “思州战鼓”竟上了“贵州民族文化艺术之乡”的名单。欣喜之余,便迫不及待地翻起书来。

从书的绪论,一直读到书的尾页,我对思州战鼓中的战鼓一词尤为感动。

书的绪论说,思州始于唐,开府于明,历史悠远。公元250年前,就闻得其夜郎,闻得其荆楚之地得得哒哒马蹄中的战鼓声。书中所列举的许多例子,比如“擒孟坡”“诸葛山”“武侯屯” “铜鼓坡”“隘门”“八卦岩”“红水溪”“营盘坡”“军屯”“武场画角”“衙院”等地名,以及这些地名的传说和故事,都可印证这一点。

之后的唐宋元明清,除了戍边征战的战鼓外,从思州府城、府衙,以及寺院庙堂、民间的红白喜事中,渐渐地衍生出了梆子鼓、神傩鼓、戏曲鼓、喜庆鼓、斋鼓、磬音鼓、超度鼓等等或神秘,或浑宏,或清雅的鼓风。

据《思州文化志》记载,上世纪七十年代,思州大有镇的木召村,出土了一面造型独特别致、花纹精美的宋代全铜鼓,这给思州的历史文化添上了一笔重重的色彩。

因缺乏文献考证,我不知思州宋代时期的那样一面精美的铜鼓,是不是因为当时思州大有木召一带,就有着一个官衙,抑或有一个达官的府第呢。我在思州生活了几十年,再也没听说,再也没见过那样精美的,镂有凤凰、蝙蝠、云纹等多种古老图案的第二个铜鼓了。

单从喜庆鼓而言,除了腰鼓,洋鼓,我只见得思州民间大大小小的,漆得甚如红铜般的圆弧鼓。圆弧鼓鼓身木质,鼓梆竹质或铁质、铜质,梆口铆有几圈竹钉、铁钉或铜钉,鼓面是两面优质的牛皮。因鼓声同质,很多人也叫它龙凤鼓,或牛喤鼓。

记忆里,那个无路灯、无电视的时代,吃罢年夜饭,寨里就敲起了年的锣钹,擂起了年的喜庆鼓。锣鼓一响,老人们便晕醺地叼着烟卷,提上一个写着某某姓氏、某某堂口,中间燃着一支红蜡烛的红灯笼,出门朝着锣声鼓声的方向走去。

敲锣鼓的人,大抵都是寨里的一些年轻好手。他们打的都是三棒锣、八棒鼓。乍一听,节奏虽然有些单调,但令人愉悦。紧锣密鼓地敲了一阵,便有人抢过锣棒、鼓棒来接班。接班的人,嘴里还会夹杂着一些或鄙夷或风趣的俚语。每逢过年,若是遇着外乡来拜年的锣鼓好手,他们打出的“马蜂过坳” “老虎下山”“急急钹”等锣鼓的节奏,更是让人愈加开心。

记忆里,每年的正月初六前后都得出众灯。当然,也有人为着消灾免难、图个四季平安玩私灯的。无论众灯或私灯,都是整个寨子的事情。据老人讲,思州田氏土司统治时期,府衙也曾办过龙灯会。各司、塘、洞、寨的龙灯,从遥远的地方赶来,汇集到思州城池,那上百号的锣鼓阵势,才是震得地动山摇。

新中国诞生后,岑巩万物俱兴。思州花灯锣鼓,傩戏锣鼓,地戏锣鼓,也得到推陈出新的发展。尤其改革开放后,花灯锣鼓、龙灯锣鼓,以及五彩纷呈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更是得到空前繁荣。

2017年的正月,岑巩县辖区内各乡镇开展跳地戏、龙灯会、敲锣鼓、感恩颂党等一系列群众性的文化娱乐盛宴,参与人数竟高达13万人之多。2021年,刚进入正月,中断了一年多的思州锣声和鼓声,又在城镇乡村响了起来。从手机网络视频中看到,锣鼓声开始是一锣带四鼓。后来渐渐地出现了一锣带十鼓,一锣带十几面鼓,二十几面鼓,五十几面鼓的宏大场面。据说那就是大有镇木召村的锣鼓战队。那年正月十八的央视新闻节目中,也报道了“夜郎战鼓闹元宵,敲出幸福新生活”的画面。

为深层次地挖掘、弘扬、传承这一传统文化,思州文化历史研究会的人跋山涉水,深入云山雾岭,深入到密林深处的百年老寨,拜访了无数乡贤寨老、锣钹鼓号传承人和锣鼓表演好手。与他们促膝谈心,了解民风民俗,搜集到了比如“鼓阵,鼓阵门旗,战鼓鼓谱,锣谱,战鼓服饰,战鼓故事及传说”等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

时至今日,思州战鼓仍然是岑巩及其周边地区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活动。逢年过节,人们邀约在一起练鼓、比赛,既传承了文化,又增进了友谊、促进了民族大团结,成为了百姓精神内核的载体。当地政府除了每年举办一次声势浩大的“战鼓节”外,还将其表演艺术纳入了中小学生文化传承课内容,相信思州战鼓文化将在新的时期得到更好的传承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