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1期 本期3573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07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内涵


□夏萌梵   李永杰   黄  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要论述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把握和高度自信。人类文明形态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的文明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明创新理论成果。以“五大文明”作为基本要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总体上是互联、互促且有机统一的,构建了人类文明新的发展样态。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总体布局中,物质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础性要素,政治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保障性要素,精神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核心性要素,社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协调性要素,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前提性要素,五种文明要素协调发展共同促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产生,不仅构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要素,更是弥补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缺位,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选择,为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问题提供了全新思路。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推进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新形态。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首位文明要素,物质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性要素,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奠定了经济基础。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追求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我们所追求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性概念,并不意味着要搞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既不是同时富裕、也不是同步富裕,不同地区、不同省市实现富裕的时间有先后顺序,实现富裕的程度也有高低之分,并不是齐头并进。当前,我国正在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分配方式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以达到理想型的共同富裕状态,以破解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性地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倡导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追求目标,在推动构建物质文明发展进程中探索走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新路,这与资本主义国家两极分化的老路形成了鲜明对比。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新形态。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坚实的物质文明是基础,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明是其保障。政治文明是人类在政治生活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文明成果,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保障。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在于是否切实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将民主政策落地落实,使民主理念深入人心。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是其发展进步的灵魂所在,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性创举。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积极开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以协商民主的方式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切实保障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构建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新形态。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建设凝聚人心的精神文明新形态。与物质文明相伴而生的精神文明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基础。精神文明主要指的是在文化意识领域所创造的精神文化成果,反映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明发展程度,是人民幸福生活指数的标尺,为其他文明的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外来文化的不断渗入,各领域的风险挑战日益严峻,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日渐凸显。在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国坚持“两个结合”发展要求,继承中华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成果,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化、时代化的文明成就。因此,创造性提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大论述,不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最为坚实的精神力量,还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最为丰富的精神资源。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促进共治共享的社会文明新形态。社会文明主要指的是人类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文明成果,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反映了人民的生活状况。在社会层面,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同,我国倡导建立一个由人民共同建设、共同治理、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打造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合作的社会治理格局。坚持以“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来建立社会文明,不仅尊重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而且还进一步促进了社会稳定、国家发展,为更好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的自我全面发展提供了指引。从长远来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仅只是体现在物质层面,简单表现为收入水平的提高,更多还表现在教育、就业、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上。进一步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是社会治理的重中之重,也是社会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指的是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明成果,以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状态。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转变发展理念,将以往坚持经济效益为先、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理念转变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有效结合,寻找新时代背景下新的发展方式。要转变发展思路,坚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方向,进而逐渐减少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及项目,不断推进实现“双碳”的战略目标要求。要转变发展方式,以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经济循环发展,不断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力度,进而达到更高程度的生态文明。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