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大暑习俗
□王 瑶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大暑前后,热死泥鳅”“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等谚语。大暑节气分为三侯: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此三侯中每一时段都有各自鲜明的特征,而在我国古代,大暑也有许多传统习俗。
送大暑船。这是浙江沿海地区的民间传统习俗,意在把“五圣”(相传为五位凶神)送出海,送暑保平安。“大暑船”按照旧时的三桅帆船缩小比例后建造,船内载有各种祭品。活动开始后,数十名渔民轮流抬着“大暑船”在街道上行进,鼓号喧天、鞭炮齐鸣,街道两旁站满祈福人群。“大暑船”被运到码头后还有一系列祈福仪式。随后,“大暑船”被渔船拉出港口,在大海上点燃,任其沉浮,以此祝福人们五谷丰登,生活安康。
喝老鸭汤。民间有俗语说“大暑老鸭胜补药”,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常吃老鸭是非常有好处的。南北各地都有大暑喝老鸭汤的习俗,以老鸭慢炖后加入莲藕、冬瓜、芡实、薏苡仁来煲汤,消暑滋补。老鸭是暑天的清补佳品,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因其常年在水中生活,性偏凉,有滋五脏之阳、清虚劳之热、补血行水、开胃健脾等一些功效。
喝暑羊。大暑时节,鲁南地区有“喝暑羊”(即喝羊肉汤)的习俗,在山东枣庄,不少市民会在这一天去当地的羊肉汤馆“喝暑羊”,这样的习俗和中医中所说“冬病夏治”“寒病夏治”之医理相符。中医认为:大暑时节,梅雨刚过,人体容易为暑、湿、邪所侵,故而需吃热性食物以驱除暑湿。
喝伏茶。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大暑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喝伏茶是很好的消暑方法。自古以来民间就有饮伏茶习俗,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更具有清凉祛暑作用。古时候,三伏天里,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在村口凉亭里放些茶水,免费给来往路人喝。如今,这样的凉亭很少见到了,不过在温州,这个习俗却被一直保留了下来。
喝老冬瓜鲜荷叶汤。广东珠三角一带,每逢大暑当日或暑热天气,几乎家家户户都煲消暑汤。老冬瓜鲜荷叶解暑汤是广东民间传统的消暑饮食汤品,由老冬瓜、新鲜荷叶和赤小豆熬煮而成。
吃仙草。“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到神仙不会老”。大小暑时节,天气酷热,福建、广东和台湾等地方自古就有在大暑前后吃仙草消暑解毒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可做成一种天然绿色食品,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仙草茎叶晒干后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乃消暑甜品。每到大暑时节,广东很多地方几乎人人都喜欢吃烧仙草。
吃凤梨。大暑节气里,台湾有吃凤梨的习俗。百姓认为这个时节的凤梨最好吃,加上凤梨的闽南语发音和“旺来”相同,所以大家认为吃凤梨可以祈求平安吉祥、生意兴隆。
吃凉拌素菜。南方人在大暑节气,还有吃各种凉拌素菜的习俗,这些凉拌素菜大都是制作简单且经济的菜品,如芽菜凉拌油豆腐、凉拌豆角、凉拌三丝等,有着脆生生的凉快口感,能让人提振食欲。
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时节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习俗,叫做“过大暑”。民间流传,大暑吃荔枝其营养价值和吃人参一样高。先将鲜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时刻一到,便取出品尝。这一时刻吃荔枝,最惬意,最滋补。米糟是将米饭拌和白米曲让其发酵,透熟成糟,大暑那天把它划成一块块,加红糖煮食,据说可以大补元气。在大暑到来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互赠。
晒伏姜。这一习俗源自山西、河南等地,这些地区的人们在大暑时喜欢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与红糖搅拌在一起,装入容器中蒙上纱布,放于太阳下晾晒,待其充分融合后食用,对老寒胃、伤风咳嗽等有奇效,并有温暖保健的功效。大暑天气炎热,人们喜欢久坐空调房或食用一些寒凉之物,吃(喝)伏姜能有效消减因寒重带来的各种不适。
这些趣味盎然的大暑习俗,体现了人们追求身体健康的美好愿望,同时,也是我国丰富多样的民间习俗中一抹独特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