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1期 本期3572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06

司马光选拔人才的标准


□周  军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经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是北宋中期重要的政治人物。

他秉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宗旨,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在《资治通鉴》《稽古录》等司马光的著述中,以及后人编撰的《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等史书中,都有司马光关于选拔人才的观点,其中他倡导的为政之要,莫如得人,用人之道,任之欲专,取士之道,先德后才,知人之道,至公至明等观念,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人才是国家的栋梁,人才得失事关国家的治乱兴衰。北宋时期,朝廷冗官、冗兵现象严重,封建官僚集团腐败不堪,国力日渐贫弱。司马光洞悉历代兴衰治乱,深知用人得失的重要性。

在司马光看来,仁、明、武是为政者应当具备的优良品质,而任官、信赏、必罚则是其所应具有的治理手段,这些手段概括为一点,就是“用人”。

如何用人,司马光主张“随器授任”,即根据每个人擅长的事情授以职位,而不是一味地求全责备。 

司马光精辟地总结了用人之道务必把握四条原则,即“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适,任之欲专”。也就是,采纳选拔必须广泛全面,鉴别甄选必须精准,安排任务必须适合,任用必须根据各之所长。

司马光认为,用人当先求有德,德才兼备是最好的,有德无才次之,无德无才又次之,最不能用的是有才无德之人。若才德不能两全,宁舍才而取德,一个才胜德的人对社会的危害,远比一个无才无德之人要严重得多。

北宋熙宁年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王安石变法”。然而任用的变法大臣中有一些是投机取巧的奸猾之徒,吕惠卿就是其中之一。变法事关国家大计,如果用人不当,就会生出祸端,危害百姓社稷。司马光曾告诫王安石,吕惠卿生性狡诈,必须慎用。王安石并没有听进去,对吕惠卿仍言听计从。变法失败后,对王安石打击排挤的人当中,就有吕惠卿。

司马光的观点是非常有远见的,“取士之道,当以德行为先,其次经术,其次政事,其次艺能”。尽管德才兼备的人难得,但一定要用君子,决不能用小人。

司马光认为,选贤任能不能以亲疏好恶为标准,而是要秉持公正的原则,对于才德高茂之人予以提拔,才德庸下之人进行废黜,立功之人就奖赏,犯罪之人就处罚。倘若“所进者皆平生所亲爱,所退者皆平生所不快,所赏者皆谄谀而无功,所罚者皆忠谅而无罪”,那么就会失去章法,也选不出真正的人才。只有既任人不“唯亲”,又举贤不“避亲”,如此,方能选出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