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2期 本期3570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02

红九军团战士喋血绥阳


□曾庆远


1935年1月,中央红军进入黔北。1月12日20时30分,中革军委发出《关于湘川黔敌军活动情况及我军之部署》指出:“九军团司令部驻湄潭,以一得力团进驻绥阳。”红九军团即命第八团由湄潭县城出发,急行军经湄潭官堰,翻越五里坡,过小关、飞水,进入郑场小镇,在郑场开展宣传、筹集军需和扩大红军的工作。同时,还在郑场建立苏维埃政权,由谭信章担任区长,管理社会事务。

1月14日14时,中革军委发出《关于一军团消灭新站敌军及打击川敌增援的指示》,电令:“九军团警戒向乌江下游思南、沿河运动之湘敌刘建绪部,派1个团进占绥阳县城”, 同时向正安方向警戒。第八团奉命后极速向绥阳县城挺进。当日第八团派遣一个连先期进占绥阳县城,在黄土坎碉堡驻扎。下午,第八团大部队从郑场翻永山坎,过南门桥,顺利进占绥阳县城。

红军进占绥阳县城后,一面派出小分队去大路槽、旺草、温泉等地,向正安方向警戒,一面在县城深入民众开展革命宣传动员,并在绥阳中学文庙举行大会,筹备和成立了黔北第一个农协会——绥阳县农民协会。农协会由裁缝高海堂任主席,理发匠姚朝珍任副主席,商会会员张顺才任宣传委员,其他委员中还有汪元和、黄长青、代银舟、杨青山、康玉成、杨吉武等。接着,红军还清算和打击了张作夫、丁师伦、金瞎子等土豪劣绅,没收其金银财宝、粮食、布匹,分给穷苦百姓充饥蔽体。1月17日,镇压了恶霸陈小波和狱警曹贵。

红九军团第八团入绥前,绥阳县城的政要们早已如惊弓之鸟,四处逃窜。当时,绥阳县伪政府和郑场区拥有的地方武装有县保安大队(习惯上称保卫团)、县公安队、县法警队和各区保安队(民团)。其中,县保安大队是民国时期的地方武装,最初名保安团,是保甲制度的衍生品,作为警察力量的重要补充而设立,职责是辅助军警维持地方治安。1929年7月,根据南京国民政府《县保卫团法》,各地将各种民团组织进行整合,把保卫团的编制改为每闾为一牌,每乡(镇)为一甲,每区为一区团,每县为一总团。除了主要负责地方剿匪和维持治安外,在苏区,各地保卫团的主要职责是镇压人民群众的反抗、配合国民党正规军进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1928年贵州省成立保安处,同年7月绥阳成立保安大队(即保卫团),由县长王槐熙兼任保安大队长,下设2个队6个班,总计约60人。县公安队属于县衙直属武装警察性质,成员30余人。县法警队属于审判机关警察性质,成员20余人。县城区保安队成员约20人。郑场区保安队成员10余人。

黔北地区的腊月,天气寒冷,高山地区时常雨雪交织。1935年1月5日傍晚红九军团进入湄潭后,绥阳县政府伪县长王槐熙于第二日便安排保安大队第一队送其太太等家眷,从县城出发,经桶脚河到雷家山暂住。1月14日下午红军进入绥阳县城前,王槐熙带着伪县府人员和县保安大队一部到雷家山与家眷汇合,住了一晚后于第二日到达小关乡黄秧台驻扎下来。王槐熙一面派探子打听红军情况,一面谋划下步逃离路线。红军进城当日,伪政府武装组织除随王槐熙到雷家山之外的人员到城郊神仙洞和茅垭小河口躲藏,这部分团兵打听到红军实力强大后,又赶紧逃到黄秧台与王愧熙汇合。县法警队则于1月14日在桶脚河住一晚后,于第二日到黄秧台。

1月19日,中革军委电令红九军团进入桐梓,侦察赤水道路。当日,红九军团一路经牛心山、蒲老场、四面山去遵义,一路经枧坝、岩坪、宽阔下桐梓。其中,去遵义的红军还在县城西关外请了贫苦百姓向周云带路,走到后水河后,向周云给红军详细讲解了去遵义的道路后返回县城。

听说红军离开绥阳,1月20日,王槐熙一干人从黄秧台前往水塘坝,在水塘坝住一晚,于21日到达郑场,在郑场住一晚后才启程前往县城。随行人员有县保安大队第一队长吴其钊、第二队长丁诗伦、公安队队长蒋培元、城区保安队队长张师清等人。一行人从麻家坝前往官路场的时候,郑场区保安队长刘银安带着团兵在前面开路,不断打探情况。在汤巴沟休息时,刘银安从伪保长唐炳章处得知,有4名红军伤病员在赶路寻找部队,便在唐炳章等人的协助下捉住了这4名红军战士。由于其中一名红军战士脚伤太重,不能独自步行,被团兵当场杀害。另外3名红军伤病员,则被刘银安押送到伪县政府关押。红军主力离开绥阳后,在公安队当兵的汪忠德回郑场时看到汤巴沟路边埋了一个坟,据说就是被害红军的。

红九军团第八团撤离绥阳后,一些红军伤病员留在绥阳贫苦群众家中隐蔽治疗,有的身体复原后离开绥阳,去寻找红军主力部队。而有的却被国民党当局搜查出来,惨遭杀害。农协主席高海棠、宣传委员张顺才也被杀害于县城东门外李家坟堡。郑场麻家坝有个穷人给红军带路去打土豪曹家,红军离开后,保安大队派人把这个穷人杀害于县城南门。

由于历史原因,在绥阳被杀害的红军数量难以核实,姓名也难以考证。但从郑场捕回的3名红军战士以及另外被搜捕出的4名红军伤病员,有幸被记录在档案文献资料中,得以还原了当时的被害过程。他们在被关押期间经受了严刑拷打,却无一人投降。他们在牺牲时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表现出红军战士革命理想高于天,为了救国救民不怕困难和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历史的烟云早已散去,红九军团第八团英勇的红军战士,将革命的鲜血洒在诗乡绥阳这片广阔的大地,为我们留下了光荣的红色印迹。


(作者单位:绥阳县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