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深处的风景
□唐立常
七年前,老韩从武警贵州某部副师职岗位上退下来,直接去贵州省“爱国拥军促进会”筹备组报了到。他确信,人生刚过半百,还可以做很多的事。
据说,“爱促会”的工作范围和空间很大,也相当的重要,是协助并实践“退役军人事务延伸和延伸退役军人事务”的工作。
老韩报到当天,发现一大批刚从部队退下来的“师团职”领导干部比他还先到,好几个“老领导”退休前还比他官大“半格”,都是来“爱促会”做公益的。老韩最初被以“准秘书长”的身份,与各位老领导、老战友一道筹建全省爱国拥军促进会成立大会。
省“爱促会”挂牌那天,一下子涌进了百十号会员。消息快速传播,各地的退伍军人群情激昂、奔走相告。
老郭被推选为第一届会长,上任感言:“退役军人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爱促会’的主要职责就是服务好退役军人,激发广大退役军人回报社会、反哺家乡的热情,真正实现‘退伍不褪色’。”
省“爱促会”成立不久,一个崭新的机构横空出世:国家成立退役军人事务部、省市县成立退役军人事务局。这一重大改革,标志着“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的崇高命题得以系统实践。
有政府撑腰,信心更足了。短短几年间,各地“爱促会”组织如雨后春笋,全省70%以上的市(州)及部分县(市)成立了爱国拥军社团组织。听说贵州“爱促会”发展快,广东、福建、甘肃等十几个省、市、县退役军人事务部门、服务退役军人的相关社团组织分别来人来函学习借鉴贵州经验。
各地“爱促会”会员大多是转业退伍军人,也有不少一生以爱国拥军为荣的民营企业家、个体户。省“爱促会”成立之初,“会班子”在商议未来“爱促会”建设有关重大事项时,大家几度“面面相觑”,没有人说“容易”的,但却也没有一个人说“退却”的。
那年,一个在部队家属院长大的青年企业家副会长在一个爱国拥军公益项目上慷慨捐赠50万元后感言:“多年来,耳濡目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感恩感动之后,就一门心思想做点事。”
听“爱促会”的同志说,各地“爱促会”围绕政府职能和退役军人的实际需要,协助政府要做的事情太多,如何进行“角色定位”,是个头痛的事。
有会员说,爱促会有个“核心”职能,那就是“促”:促进转业退伍军人继续保持和发扬军队的光荣传统,推动全社会爱国拥军氛围形成;促进转业退伍军人就业创业,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也有会员说,“爱”就是最大的职能,如果“爱”还不能穷尽的话,那就是“大爱”,大爱无疆,自然就包含“大爱”之下的一切“善言善行”。
其实,他们说的都是对的,都是为“释放情怀”而来的。
会员们都认为,组织退役军人服务退役军人事务、整合全社会力量参与到爱国拥军事业里来,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用几个退役军人的话说,对于这项事业,有条件要做好,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好,身为退役军人,“无私、无畏、无限”才叫“不褪色”。
毕节“爱促会”有个副会长,自己没当过一天兵,就因为儿子在部队服役,当地的“爱促会”刚成立,他就早早地入了会。他说,他下半辈子就把“服务退役军人事务”当事业干。
各地“爱促会”没有隶属关系,省、市、县自己搭台自己唱戏。或许是“省会”的导向原因,各地“爱促会”的工作很有章法,“标准化程度”深得同行赞赏。一个省外来黔考察的“全国拥军大使”,回程时抱走一大沓资料,说是要为解决当地协会组织“松散现象”助把劲。
退役军人队伍里大都是共产党员,“党建促会”是“爱促会”建设的一个突出特点。省“爱促会”班子成员,平均党龄在35年以上。从正师级岗位上退下来并连任了两届常务副会长的老康,因为有40多年党龄的原因,大家推选他为党支部书记。
全省各市(州)县“爱促会”上行下效均成立了自己的党支部。爱促会的党员同志说,党员退役军人“不褪色”的重要标志是“党性”。各地“爱促会”之所以有“雨后春笋”“欣欣向荣”的景象,就因为抓住了“队伍建设”这个党建工作的“牛鼻子”。党员在各地“爱促会”会员中占比75%以上,人人都坚持参与公益事业。这个庞大的“绝对多数”,持续影响着庞大的社会人群的“爱国拥军情怀”的释放燃烧。
省“爱促会”运行的第六个年头,赶上“新老交替”,一批刚退下来的师局级老领导继续扛起“公益”的大旗。第二任会长老周,上任不久便鼓励自己已退休的爱人参与组建一支爱国拥军文化演出队,到部队和退役军人创办企业慰问演出,不计报酬、不讲条件、不影响慰问对象的生产生活,深得各界夸赞。谈起爱促会的工作,老周总是说,“留香不褪”,是我们转业退伍军人一生的夙愿。
各地“爱促会”都有长远的目标和愿景,都有一整套的工作机制和制度。每年年初,结合主管部门的工作部署和安排,省“爱促会”都要组织搞调研,明确当年工作的“大方向”。他们的思路很清晰,就是在党和政府的全面统筹下,积极协助政府抓好各项退役军人事务工作的“落地落实”、弥补工作的“漏与缺”、解决退役军人的“困与惑”,不懈传播爱国拥军正能量。他们说,只要爱心“溢”出来,工作就停不下来。
从山东来贵州经营照相业务的退伍兵会员小王,入会后的第二天就组织旗下20多支摄影队伍在全省开展“我为老兵照照相”活动,重点为全省尚健在的抗战老兵和退役功臣拍摄“婚纱照”和“全家福”。活动选择从黎平出发,沿着当年红军在贵州的“征程轨迹”拓展,足迹遍及贵州大半个省,耗时近两年,不向政府要一分钱、不向服务对象收取任何费用,全程呈现“全公益”。
一个摄影工作人员说,那是一次“抢救性”的拍摄活动,感慨最深的不是付出,而是感动和悲伤。当每每按下“快门”,让一张张笑脸留下“永恒的记忆”那阵,自己一样乐开了花。可是,有时拍着拍着,突然发现统计在册的某个“英雄”还等不到他们的服务,却一夜之间“走”了,那一刻,拍摄人只有撕心的痛。
无独有偶,毕节有个彭姓的企业家会员绕山绕水“雇”来几个画家,说是要“给英雄画像”,以昭后人。说着说着,这件事真做成了。他足足用了一年半时间,组织画家在乌蒙山区寻找健在和已故的英雄人物,最终把一本精美的“英雄画册”留给了乌蒙山区。
前不久,一个曾经在部队工作20年的老兵会员,只因为半夜梦见当年的“老山前线”战事连连,梦醒时分,即邀约几个退伍老兵直赴云南边陲,寻找和追忆当年的战痕、战事。据当地的百姓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贵州籍退役老兵,热衷于把英雄战斗过的地方当成“打卡地”。
省爱促会“大事记”记载:七年多来,他们去过东北寻过“亲”,为50多名在东北牺牲的贵州籍烈士找到了亲人;他们去过西藏看过“兵”,慰问过雪域高原戍边为国的贵州籍战士。
他们还常去农村、常去学校、常去企业。和“兵支书”讨论“三农”工作与农村党建;和“兵校长”讨论并实践校园爱国拥军氛围营造;指导退役军人创办企业如何走出困境和做大做强。他们还是灾情的“观察员”、灾区的“战斗员”。
据说,目前全省各地“爱促会”服务近千家退役军人创办企业。越来越多的“兵厂长”“兵经理”活跃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正默默地、静静地干着反哺家乡、反哺社会、反哺退役军人事务的各项事业。
“爱促会”仿佛成了通往公益事业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天桥”,桥上“络绎不绝”的退役军人和爱国拥军人士已成为一道“永不褪色”的靓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