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溪神韵
□杨 鹏
在文学名著、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当中,吴敬梓这样写道:“果然镇远有个风俗,说正月十八日铁溪里龙神嫁妹子。那妹子生得丑陋,怕人看见,差了多少的虾兵蟹将护着她嫁。人们都要关了门,不许出来张看。若是偷着看,被他瞧见,就有疾风暴雨,平地水深三尺,把人淹死无数。此风相传已久……”这里所说的“铁溪”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㵲阳河的十景之一,是镇远㵲阳河的一条支流。它以独特、秀美、神奇而著称。其源头为龙潭,乃传说龙神居住的地方。
翻开历史尘封的记忆,我在镇远的铁溪景区里找到了“龙神嫁妹”神话故事与现代文明的文化交响。
也许是某种幸福的美好约定,我在镇远“遇见一座千年的城,修来今生爱的缘分”。整个铁溪景区是一个集悠久历史典故、优美神奇传说、原始森林植被、奇特钟乳岩洞、迷人山水风光、浓郁民俗风情、惬意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胜地。
走在浅夏,带着探究神秘的情怀,离开古城的喧嚣,约上几个朋友驱车前往铁溪。一路风景,一路放歌。从县城出发,顺着潺潺流淌的小溪进入,大约十多分钟就到“铁溪口”。路途中,开车的罗师傅也领会了车上人的心神,特意放缓车速,让人们把沿路风景尽收眼底。于是,停停走走,我们来到了一岔路口,便看到一座形状像文房四宝的奇特山门,这里就是吴敬梓笔下“野羊塘将军大战,歌舞地酋长劫营”的生动演绎地了。径直走进铁溪,一条清澈的小溪在我们的脚下欢快地流淌;轻轻地摇下车窗,满眼都是绿的底色。小溪右边悬崖上的擎天巨柱,雄壮威武;路的两旁树繁叶茂,郁郁葱葱。一排排木楼和小洋房错落有致、独具特色。当地的乡亲们以山为骨、以水为脉、以文为魂、以绿为底,发展乡村旅游,一幅“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铁溪景区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铁溪人家美丽的乡愁,凝聚着生活在那里的世代人们的记忆和期望。铁溪景区紧紧依偎在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怀中,体味着如歌如诗如画的神韵。
铁溪最为叫绝的景观是龙潭,正是吴敬梓笔下龙神嫁妹的地方。《黔记·山水志》记述“四面高山、中有池,云气蓊郁,白日晦暝,盖神物所居云。”道出了龙潭的神秘与传奇。
沿着通往龙潭的方向,顺小溪逆流而上。举目张望,满眼青山,处处绿水。松鼠、鸟儿有时活蹦乱跳于树林间,有时信步于栈道中,一幅幅灵动的画面,惹得过往行人不停地按下手中的快门,记录多彩的瞬间记忆;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响彻大山深处,也许是他们在编织着人与自然美美与共的生活愿景吧。栈道两旁密密麻麻的生机盎然,看上去妩媚温柔,深情拥抱大自然,亲吻着裸露的树根,恰似一对情侣呢喃细语、互诉衷肠。老节盘根,姿态简朴自然,纵横交错,形影不离,化成了永恒的爱情史诗。峡谷幽深、空旷。狭窄的河床,让人似乎难以找到远行的归宿。湍急舒缓的河水与鹅卵石相互撞击,携手鱼儿欢快地跳跃,一起流淌在岁月的长河中。清澈的山水从高处落下,拍打在石头上,变成了一片银色的水花,带给人丝丝的凉意。穿行于蛤蟆洞里,洞内黑暗潮湿,打开手电筒照亮星罗棋布的溶洞时,似乎钟乳石就压在头顶上,我试图仰望细数溶洞的风铃,山泉水顺着钟乳石滑落在脸颊上,用手掬入口中,心尖顿时涌上了一股惬意。溶洞里溪水潺潺,外面鸣声阵阵,奇山异石犹如鬼斧神工,便有了人间仙境的感觉。
时间已是午后,在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被誉为“云贵高原小九寨”的龙潭。龙潭水平如镜,色呈宝蓝,深不可测。如此的胜景,文人墨客也曾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品佳作。明弘治二年(1489),石阡知府祁顺与镇远知府周瑛同游铁山溪时写有《游铁溪记》:“镇远多佳山水,其去郭而近者,铁溪为胜。士大夫南迁者多游焉,或不得游,则有为恨者矣!”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镇远知府程㸅作《龙潭夜月》,诗云:“玉盘出东海,到处清光被。况值山上池,久为灵物寄。冻轮浴清波,静影沉空翠。怪得潭底蛟,拟做明珠戏。”
走出铁溪,夜幕已到,月亮也高高挂起,铁溪的明月如一位婉约佳人,在夜空中翩翩起舞,点唱了一曲悠扬的月光笙歌。“点亮一河千年的灯,恋上此刻你的亲吻。听说有个嫁妹的龙神,我愿为你今天就嫁人……”树梢上的月光,渐行渐远。今夜,我枕着月亮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