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傲耿直杜审言
□应 丰
杜审言,字必简,乃诗圣杜甫之祖父。其名和字取“精审语言,文必简要”之意。初唐时期,他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是唐代“近体诗”即五律和七绝的奠基人之一,其作品或朴素自然,格律谨严;或造语新异,气势豪迈。其五律《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为初唐五律第一;其五言排律《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抚河东》长达四十韵,为初唐近体诗中第一长篇;其七律《春日京中有怀》亦是初唐七言律诗中的佼佼者。“诗圣”杜甫曾说:“吾祖诗冠古。”明朝胡应麟在探究初唐诗歌现象后说:“初唐无七言律,五言亦未超然,二体之妙,实为杜审言首倡。”
杜审言是西晋杜预将军的子孙,其父杜依艺做过巩县县令。公元670年,也就是咸亨元年,25岁的杜审言擢进士第,为隰城尉,秩满徙蜀川县尉,后转洛阳丞。与他性情截然不同的同榜进士苏味道始为咸阳县尉,却是一路凯歌,平步青云。
徙蜀川县尉时,“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前来给“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审言送行,写下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成千古佳话。时年,杜审言30岁,王勃26岁。谁都没有想到的是,翌年,王勃便不幸渡海溺水身亡。工于律诗的王勃英年早逝,留下了律诗江湖的空白。
时光荏苒,18年后,恃才抱傲、在官场了无长进的杜审言于常州江阴县丞任上,写出了属于自己的五律代表作《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4年后,52岁的杜审言从遥远的江阴调回洛阳当县丞。这时候,官场得意的苏味道已任天官侍郎之职。也就是在这一年,杜审言参加官员的预选试判,走出考场后,他逢人便神神秘秘地说:“苏味道必死。”听到此话的人自是甚为惊讶,便详问其因,杜审言回答说:“他见到我的判文后,应当羞愧而死。”听的人哂然一乐,杜审言依然自说自话:“我的文章足以让屈原、宋玉当我的属官,我的书法足以让王羲之拜我为师。”此话一出,众人皆以白眼相向。
杜审言为官,其恃才傲世之姿一直没有收敛过。在官场上,这无疑是要付出代价的。他在县丞之位辗转各地几十年就是证明。类似上面的矜诞之举,他也一直没有间断过。无须更多的理由,一年后,他被贬为吉州司户参军。
陈子昂在送别他辞京时,写下一篇《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说杜审言英才焕发、独步诗坛、名重天下,30年来,秉持着独特自我的不羁性格,超然物外,其绝唱之音,人皆寡和。接着又说:“群公爱祢衡之俊,留在京师;天子以桓谭之非,谪居外郡。”寓意杜审言个性张扬,不与流俗合群,犯了跟祢衡及桓谭一样的错,顶撞了武则天,才落得如此不堪的下场。
被贬途中,杜审言放不下的高傲,在无形之中又得罪了同事郭若讷、长官周季重。两人合谋诬陷杜审言,定了死罪。在周季重举行宴会时,杜审言13岁的儿子杜并不请自来。在宴会酒意正酣时,杜并突然从怀里掏出利刃直刺周季重。周季重当即中刀,轰然倒下。一片混乱中,杜并亦被乱刀砍杀。周季重临死前,十分后悔地说:“我不知道杜审言有孝子如此,郭若讷误我也!”
此事一出,震惊朝野,皆称杜并为孝子。燕许大手笔的许国公苏颋,亲自为杜并作了墓志铭;文馆学士刘允济,专门为杜并写了祭文。杜并年少壮烈救父的孝行,被载入《大唐新语·孝行》。
杜审言父子的事迹,很快传进了宫里,惊动了武则天,她因此召见了杜审言。武则天问杜审言:“你高兴吗?”杜审言当即手舞足蹈,表示谢恩。武后命他作《欢喜诗》一首,诗成,武后读后十分满意,授职杜审言著作郎,后官至膳部员外郎。世态不稳,“神龙政变”一出,受张易之及张昌宗兄弟牵连,杜审言等又被流放到了峰州。再后来,峰回路转,因张易之及张昌宗兄弟牵连的“文章四友”等人被大赦召回,杜审言就任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直到病逝。
杜审言病重之时,宋之问、武平一去看望他,他对二人说:“我受尽了造化小儿的苦,还有什么可说的!不过我活着,老是让你们出不了头。如今我快死了,只是遗憾找不到接替我的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