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地域的名片
——《遵义小吃》读后
□胡长斌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文博豪老师不遗余力宣传黔北饮食文化,身体力行采写了数十篇介绍黔北特色饮食的佳作,大多成为地域美食文化名篇,脍炙人口,传播省内外。
《遵义小吃》一书,收录文博豪老师的美食文章近四十篇,分为传奇美味、地域佳品、黔北名吃、味蕾先锋、传统风味、饮食经典等版块,完整呈现遵义饮食文化。
文老师采写的美食文章,几乎都带有故事。这些故事从民间来,从历史的烟尘中来。故事让这些小吃充满传奇,传奇又让各种小吃浸淫在浓郁的历史氛围之中,成为一方地域的名片。
写到鸡蛋糕,文老师说,早在晚清时,鸡蛋糕就被当作地方名小吃带到了日本作礼品。1946年,谢九成制作的鸡蛋糕在工艺上有了突破,誉满省垣。有人把他请到贵阳想生产遵义牌鸡蛋糕。用同样的工艺,大师还是谢九成,味道就是不如遵义产的。原来,遵义的空气、地气、湿度、水质等无法带到外地。这就印证了一个定义:小吃就地取材,具有特定的地域环境,寄寓一方地域的风情,展现一方的饮食习俗。
说到遵义羊肉粉,文老师如数家珍。羊肉粉是黔北城乡最受欢迎的小吃之一。每年冬至日,很多人家必须吃上一碗羊肉粉。前人有训:冬至吃了羊肉粉,一冬都不冷。冬至那天,各家羊肉粉馆堂内挤满了人,堂外还排成长队,不少人拿着器皿端几碗回去一家人共享。冬至吃羊肉粉,盛况空前。这也说明,像羊肉粉这类地方小吃,最能突出反映当地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生活风貌。
久负盛名的遵义豆花面,文老师也有考证。民国初年到解放初期,为豆浆面,哨子里面没有肉类,又叫素面,经营者张洪顺。1952年,李姓人家经营鸡丁豆花面,开启了荤豆花面的历史。1981年,张洪顺的儿子张仁国在刘家湾重开张家豆花面馆,还首创“干溜”新吃法,引爆城乡味蕾。
任何小吃,都是人的作为。所以,人民群众是饮食文化的创造者。文老师讲述的乌江豆腐鱼,就充分揭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
乌江鱼,当然是乌江里的鱼。乌江豆腐,则与一对朱姓夫妇有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朱姓夫妇随子女修建乌江渡水电站来到乌江小镇生活,他们用乌江水磨出豆腐在街上出售,因品质好,很受欢迎。乌江渡电站完工后,这对夫妇又随子女迁走了,乌江乡街叫卖乌江豆腐的吆喝声没了,一时间让人心欠欠的。这就引出了一位有心人——王贻春。他当年在粮管所工作,而朱姓夫妇常到粮站购黄豆,一来二去就成了熟人,朱家豆腐的制作工艺,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后粮站不复,王家陷入窘境,猛然间,他想到做豆腐。说干就干。经过反复实践,终于做出王家豆腐:白如霜,滑如玉,嫩如脂,久煮不老,入口即化。王家豆腐和乌江鱼成了绝配。
当年,乌江马路边的饭馆,并没有把鱼和豆腐做成一种火锅,而是馆子里的人因忙,把鱼和豆腐放进锅里煮来自家吃的,过往客人也要求尝一尝。这一尝,就“尝”出了一款享誉海内外的名菜“乌江豆腐鱼”。马路上的饭馆及乌江镇小吃一条街全都成了乌江豆腐鱼馆了。一些外国贵宾及国内名流品尝之后,无不赞誉有加,乌江豆腐鱼名满天下。
此外,像刘二妈米皮、金志抄手、肖二娘猪腿肉片粉、张家牛肉烧腊、戴家羊肉火锅、李发祥烧鸡等地方名优小吃,无不体现出人的创造精神。他们把手中干的这个事当作一种事业,一种追求,不断进取,精益求精,把饮食与人生融为一体,这才以他们的名或姓冠名一种小吃,一种地方名吃。这是他们的荣耀,也是地方饮食文化的荣耀。
大娄山脉、乌江两岸,是有名的“黔北粮仓”,农耕文明程度高,饮食文化极为丰富,生活在这片地域上的人们建设家园,善待人生,创造了一系列地域佳品,有的驰名海内外。文老师对此也作了精彩的描述。
播州黄糕粑,也叫南北黄糕粑,以黄亮油润,不沾手、不稀皮,纯正,天然,味美,成为色香味俱佳的名优食品。凤冈油茶,在“下”油茶的食物中,有黄饺和荞皮这两种食物,为凤冈独有。用油茶待客,表示对客人的尊敬。凤冈干溜绿豆粉,传统的吃法是加汤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凤冈一家王姓餐馆独创干溜吃法,绿豆粉筋丝好,软面绵扎,又香又好吃,至今风靡城乡。赤水猪儿粑,在猪儿粑前面冠上“赤水”,那就意味着它有与众不同之处。赤水猪儿粑形状长圆带扁,中间还粘上一截菜叶,像拴一条腰带,很是别致。猪儿粑从民间走进赤水大小酒楼,成了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小吃。
绥阳空心面、道真灰豆腐果、正安红苕粉,都名声在外,久负盛名。文老师既写了这些名品的美丽传说,又发掘这些名品背后的社会变迁和人文故事,以及精良的工艺技巧,让人过目不忘、垂涎欲滴。
小吃,是一个地方不可或缺的特色。文老师笔下的老城和尚米皮,反映了人们对食品精细化的追求。遵义茶汤,从民间走向酒楼,还走向异国他乡。板桥豆腐干、尚稽豆腐皮,展示人们对豆类食品的用心与用情。鸭溪豆豉火锅,一种农民味、大众味的火锅,无特色,却处处有特色。酱爆肉,极普通的一道菜,冠名“蒲老场”,便成为了品牌。
新舟甜酸羊肉,凸显人们对美食美味的追求。清光绪年间,中国驻日本公使黎庶昌在宴请日本上层知名人士时,用家乡这道名菜招待客人,既表示对客人的尊敬,也展示了中国饮食文化深厚的魅力。
饮食文化讲究荤素搭配。黔北传统小吃中的素食,历史悠久,民间盛传不衰。譬如遵义碗耳糕,做工细,口感好,还有外地厨师专门来遵学习碗耳糕制作技术。鸭溪凉粉是素食中的佳品,走俏城乡,四季不歇。
21世纪之初,龙坑乡场出现一种石锅火锅鱼。石锅,选用一种耐火的砂石打磨而成,锅底锅沿厚度一致,以保证火候一致。石锅鱼一经推出,便轰动城乡,被称为遵义一绝。石锅鱼美食配美器,让人回味无穷。
吃庖锅汤是一种乡间民俗,将之引入市场,在集镇或县城开堂纳客,让不知此俗的人感到新奇趋而往之,品尝这种乡村盛宴。文老师推举其为饮食文化的创新。
黔北是中国仡佬族的主要聚居地,道真、务川都是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仡佬族饮食文化经典“三幺台”具有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习俗文化、饮食文化等多重意义,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千百年来,仡佬族同胞在嫁娶、立房、寿辰、节庆等活动中,操持一种盛大而特别的宴席,被人们视为“仡山大宴”。这个宴席有三道连贯而又相对独立的程序:先是茶席,次为酒席,最后是饭席。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贵州作家王其珍将这种程序总结为“三幺台”。“幺台”即“结束”。 文老师在道真、务川考察后成稿两篇,说到两地三幺台,多有共同点,也有各自的特点。2014年,道真三幺台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遵义小吃》
文博豪 著
黄海数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