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险境不如去管理完善设备俱全的“仙境”
□田儒森 周旺泽
6月2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屿头乡布袋坑村石人峡内,一男一女两名驴友在横渡溪流时被冲走失联。4日,台州黄岩区应急管理局通报,石人峡两名失联驴友被找到,已无生命体征。近年来,全国已经发生多起野游事故。
尽管如此,在社交平台上,贵州一些并未开发的“野景点”依然被网友追捧为打卡地,并未意识到有的“仙境”也是“险境”。
为何部分游客对“野景点”情有独钟?遇到突发事件如何自救?近日,记者对贵阳周边部分“野景点”进行实地探访。
部分网红打卡地暗藏危险
“野景点”,指未经开发、缺乏配套设施,没有安全保障的地方。
“野景点”为什么会爆火?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部分户外博主的夸大宣传,对拍摄的照片或者视频进行滤镜处理,只展现最完美的一幕,让人心动不已,对于潜在风险绝口不提,导致网友看到后大呼“想去”,却忽视了安全性。
例如,贵阳清镇火爆的“羊皮洞”。在视频社交平台上,只要输入“羊皮洞”,就会弹出很多攻略视频。
“贵州小冰岛,视觉超震撼”……文案将羊皮洞瀑布描述得很美,仿若世外桃源,有的探洞播放量上亿。
记者实地探访发现,羊皮洞瀑布位于清镇市暗流镇木刻村深山里,前往瀑布是一条崎岖陡峭的山路,步行约1小时,山路无防护栏,泥泞难行,而且越靠近瀑布的那段路,无论晴雨都因为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陡然上升,湿滑不已。不经常走山路的人,在这里极易滑倒。
到达羊皮洞瀑布后,很多“打卡者”会选择以瀑布为背景,立于一方石上拍照,颇有武侠之感。但是记者亲身体会后发现,由于受到水汽的影响,石头周边全是稀泥,特别湿滑,稍不注意就会摔入河中,而且站在石头上不超过1分钟,身上就会被淋湿,别说摆姿势,手机刚举起就成“落汤鸡”,此时又要顾手机,又要顾镜头,还有防滑,一心多用,狼狈不堪。
网友们喜欢打卡的网红秘境,还有位于花溪区黔陶乡的“鬼架桥”。
6月5日,记者驾车导航前往“鬼架桥”,行驶至“山顶人家”(农家乐)时,车辆无法再通行,只能通过一条小道步行前往“鬼架桥”。
记者步行2公里,来到三岔路口,此地设有提示牌,左转进入小树林方向便为“鬼架桥”。记者继续前往,小树林陡峭和险峻,沿途有悬崖,几乎没路,下面是深谷,记者手脚并用一路攀爬,根本不敢往下看,稍微看上一眼,心怦怦直跳。
约半小时后,记者终于到达“鬼架桥”,周围树林葱茏,脚下是绝壁深渊,此时也来了三位年轻人慕名打卡。
“我们也是手脚并用爬上来的,太难了。”三人中有两名是年轻女孩,她们告诉记者,很喜欢爬山,只要在社交平台上发现哪里有新的“打卡点”,必须要挑战。
“不担心安全问题吗?”
“年轻人,干就行了,考虑那么多干嘛。”话毕,其中一人直接跑到“鬼架桥”来回奔跑,而她脚下就是深渊,记者看着都捏了一把汗。
根据“贵州消防”报道,6月1日下午,在花溪区黔陶乡“鬼架桥”,一男子游玩时因山高坡陡从山上摔落受伤被困,消防员携带救援装备徒步前往被困人员所在位置。报道称“前行的山路狭窄崎岖,还需多次蹚过溪流,经过约半小时的赶路,消防员终于在一处斜坡上,找到了被困人员,其身体多处摔伤,情况危急……”
就连专业的消防员将伤者转移出来都花了1小时,遑论只是来“打卡”的网友。
户外运动的必要准备
贵州蓝天救援队教官宋建汐表示,近几年,因为自媒体的兴起,让很多人了解到了户外运动,知道了徒步穿越、登山、溯溪、探洞,他们只觉得拍出来的照片非常的炫酷,所以很多人都会盲目地去效仿。
“但是,户外运动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和风险的。”宋建汐强调,大家需要学习户外知识和技能来对抗抵消风险,从而真正享受自然。
“不是说买两件冲锋衣,学网上的拍照方式去‘打卡’,就是热爱户外运动了,一旦有这种想法,就已经陷入了很大的危险之中。”如果真正地想探索大自然,宋建汐建议,需要有很好的体能分配,对不同地形不同环境要有不同的装备。
宋建汐表示,首先“要确定目的地的难度,以此评估自己的体能和户外经验能不能支撑完成。如果体能和经验不够或勉强,那这一次的探险就可以定义为冒险的行为,不是一个常规的享受户外的运动。”
天气的选择也尤为重要。宋建汐建议出行时一定要选择良好天气,特别是在爬山时,大部分山路崎岖不平,如遇雨天,路面泥泞,会增大攀爬的难度。
装备也非常重要。宋建汐表示,在户外的很多场景,如悬崖峭壁或渡河等时,都需要使用到绳索,这就要求当事人具备比较专业的用绳技能。此外,登山时必须配备的登山杖、护膝等也不可忽视。“不能仅凭一腔热血就去探索户外了,尤其是并不熟悉的野生环境,必须根据不同的目的地难度,选择相对应的户外装备。”
户外过程中发生意外如何自救
宋建汐提醒,第一件事就是要保证自己的体温,不要快速流失,在户外一旦失温,很快就会失去意识、休克,严重的话导致死亡。
关于浙江台州石人峡事故,宋建汐表示,户外涉水的第一个绝对原则就是不要在汛期进行,“这是绝对不可触犯的原则。”另外,前往涉水地要对当地48小时以内的降雨有所了解,从而评估是否会造成山洪、泥石流、涨水等隐患,一定不要盲目出行。
在如何安全涉水横渡溪流方面,宋建汐提醒道,千万不能将绳索垂直于水面进行横渡,在水流的作用力下,绳索会形成“死亡V型”,一旦出现,人的受力再加上夹角效应,左右两边的人是没办法进行救援的。如非要进行横渡,就得做一个45度角,也就是说,要先在上游固定好位置,然后往对岸的下游以45度角拉绳索,这样可以借助水流的趋势横渡到对岸,从而也避免了绳索发生“死亡V型”的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要横渡溪流,还要学会对地形和水流进行判断。在上游某位置丢下一个漂浮物,如果往下漂流50米远耗时50秒,说明流速是每秒1米;如果只用25秒,流速就是每秒2米。“此时,你的脚一旦进水,所受水的冲击就可以达到十几公斤,当身体入水后,水流的冲击就可以达到五六十公斤,一个正常人很难去对抗这样强力的水流。遇到这样的情况,千万不能盲目横渡,必须立即终止行动,不要轻易地冒险。”
最后,宋建汐再次强调,在户外要带好手机、充电器、雨伞、指南针等工具及食物药品,做好路线标记,防止迷路被困;在大山密林中应结伴而行,切莫单独行动;每行动一步,都要注意安全,切勿冒险逞强。如遇险情,沉着冷静,全力进行自救和互救,救助无效时,设法报警求助,保存体力、保持体温,发出信号,等待援救,“敬畏自然才是对生命的尊重。”
花溪“鬼架桥”
清镇羊皮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