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相过不寂寥
□钟读花
居住在城市楼房里,与邻居的关系要说“对面不相识”,有点夸张,但见面只是颔首、寒暄,确是常态。深交者,也许有,但少。
所以,暇时静思,我便常常想到乡下,想到乡下人家的邻里关系。
彼时,家住乡村,家家都有一个独立的庭院,庭院由篱笆扎成,或者由砖石砌成。庭院之间,大多相接比邻,至多隔一条小巷。小巷极窄,差可两人擦身而过,所以,一条小巷可以说是隔而不隔。隔,是形式;不隔,是因为纵是隔巷低语,另一边的人也大多能听到,毫无隐秘可言。
特别是一篱相隔的邻里,其关系之亲密,今人难以想象。
早晨,天一亮,一家人家起床早,见隔邻还没人起床,就很自然地喊一声:“太阳都晒半天了,怎么还不起床呢?”邻家听见了,赶忙回应一声:“起来了,起来了,就起来了。”等到走出户外,与邻居相视一笑,温馨的一天由此开始。
农忙归来,顺便捎一筐猪草,斗笠上也许还会插一支狗尾巴草,草梗上串着一串蚱蜢。见到邻居,便习惯性地寒暄:“哎,薅了这么多猪草,够吃一阵了。”“哎,你捕捉的蚱蜢好肥,喝一顿好酒啊。”“嘿嘿,是的,是的。”简单、淳朴的话语,蕴含的是彼此的相知和相互的关心。
农家人,就是这样,把所有的一切,都融入简单的细节之中。
农家妇女,特别是家庭主妇,最有趣。在忙完了繁琐的家务事后,她们就会聚在一起聊上一阵。聊的内容通常是家长里短、孩子学习之类,当然,农活家务也是必聊的话题。这些闲聊也许琐碎而重复,但这是她们释放自己疲劳和压力的一种非常简单且有效的方式。
农忙,是常态。农忙的时候,邻家会隔篱问询:“需要帮忙吗?”若需要,自会带上农具前去帮忙。
最有意思的是阴雨天。因为干不了农活,那些平日忙活不止的男人们也闲了下来。闲了,自有“闲事”。其中一家的男人也许就会站立自家庭院,隔篱相呼:“邻家,还忙吗?”邻家听到了,赶忙走出户外,应道:“都下雨了,还忙什么,歇着吧。”于是,对面紧跟一声:“别闲着,过来喝一壶吧。”于是,邻家男人随声道:“有肴吗?”“哎,青菜总是有的,过来吧。”
随后,便是男人们雨天的小酌。女人孩子们也闲不住,他们也会聚集到一家,无事闲聊,其乐融融,把个阴沉沉的雨天演绎得欢欢乐乐、沸沸腾腾。
那时的邻家,真是邻“家”啊,喜乐如一家,和睦极了,也和谐极了。
多年之后,我读宋人姜夔《送范仲讷往合肥三首》诗之一,曰:“我家曾住赤阑桥,邻里相过不寂寥。君若到时秋已半,西风门巷柳萧萧。”这其中“邻里相过不寂寥”一句,叫人悠然神往,情不自禁就想起昔年乡居的那些年月。往事历历,美好依依,愈加觉得旧时乡村岁月的美好。
乡人的简单、素朴,乡人们无间、无私的邻里情,是我一生的美好记忆,也是我一生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