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82期 本期3543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14

农村养老服务亟待倾斜投入补短板


□刘效仁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近日发布《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23~2024)》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入加速阶段,农村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比如农村养老的经济保障水平偏低,农村养老服务主体欠缺且服务质量不高,农村老年人健康支撑资源有限等。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生活在农村的60岁及以上人口有1.2亿人。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应对和破解农村养老的困境,须全面关注农村老年居民的收入、健康、照护等各个方面,着力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和健康支撑等多重农村养老体系,加强医疗和就业方面的顶层规划与政策构建,确保农村老年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6月12日《法治日报》)

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的常住人口为50879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9035万人,占比为17.7%。相较于城镇地区,农村老龄化的程度更深、速度更快,而且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较差、医疗负担较重,农村养老自然面临更大的困境,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人口流动的加剧和社会关系的变迁,使农村家庭养老模式逐步瓦解,承继困难。长期以来,农村老人主要依靠自身劳动收入和子女的经济支持来维持生计。但近些年青壮年几乎悉数外出打工为生,农村多为老人和孩子留守。随着年龄增长,老人劳动能力逐渐减弱,收入相应减少。由于教育、住房和医疗等多重压力,来自子女的代际经济支持反倒降低。

二是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偏低,养老缺乏经济的有力支撑。尽管我国2009年启动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可保障水平仍旧不高。2022年,农民领取的养老金平均为每月204.7元,仅相当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的35.2%。虽可维持基本生计,一旦遇到人情消费、自然灾害或患病,其经济能力就难以支持。

三是农村医疗、养老公共服务资源依然匮乏,已成养老最大的短板。《农村绿皮书》显示,公共财政在农村养老服务的投入不足,部分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尚未完善。更多的地区甚至缺乏基本的养老机构和配套设施,加之养老服务人才短缺,公共文化建设较为滞后,难以满足基本的农村养老服务需求。

农村养老服务是重要民生工程,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首当强化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政府、市场、社会以及家庭在其中的作用,形成农村养老多元主体责任共担的局面。当明确政府职责,督促政府积极承担政策制定和资源供给的主导角色。尤当加大财政倾斜投入力度,优化城乡公益服务资源均衡配置,尽快补齐农村养老、医疗服务供给短板,以利于提供基本的物质保障。

其次,当逐步提高农村老年居民收入水平。在财政允许的条件下,逐年增加农村居民基础养老金基数,力争早一天与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同步。为此既需地方财政的倾斜性支持,同时应拓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资金筹集和增值渠道,充分发挥商业保险的有益补充作用。

第三,要积极拓展农村养老服务路径,形成城乡融合和公私合营良性互动格局。应充分引入企业和社会资金,让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同时还可推动公益机制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不断提升农村养老机构自身造血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四,农村家庭依然要承担起物质供给和精神抚慰的传统功能。当大力选树农村青年敬亲孝老的人物典型,并通过建立奖励基金的方式,激励更多青年农民居乡就业创业,既为养老创造经济条件,亦为亲情陪伴提供更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