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82期 本期3543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14

毕业生求职要念好“防”字诀


□贺  成


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求职关键期,在毕业生满怀热情忙于投简历、面试之时,一些不法分子也开始“躁动”起来,打着招聘的幌子挖坑设陷,致使诈骗钱财、盗用信息、诱导犯罪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损害了毕业生的就业权益。对此,教育部近日发布高校毕业生求职提示,提醒毕业生要增强风险防范、信息安全和依法维权等意识,防止跌入各类求职陷阱。如在求职中自身合法权益遭受侵害,要积极收集并留存有关证据,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6月11日《法治日报》)

近年来,尽管相关部门高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净化就业环境等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还是不时会有大学毕业生因为缺乏应有的警惕,以及应有的风险防范、信息安全和依法维权等意识,在求职路上走得很艰难,权益受到各种侵害。对于教育部的提醒,大学毕业生不能不牢记于心,把“防”字诀念好。

首先,要“防”高薪诱惑。每年毕业季,在求职市场上,总会充斥着“想要一毕业就轻松拿高薪吗?”“选我们,职场升职加薪快!”等充满诱惑力的宣传语。实际上,看似待遇丰厚的招聘背后,可能隐藏着非法职业中介的虚假招聘陷阱,考验着一些涉世未深的毕业生的心理定力。

其次,要“防”各类招聘收费陷阱。现实中,一些不法分子常以招聘为名变相向求职者收取各类费用,比如以押金、保证金、办证费、服装费、资料费等名目收费,并承诺会退还,结果非但不退还,还会以各种苛刻要求迫使求职者自动放弃求职或离岗。甚至有的用人单位以招聘为名变相招生,要求入职者付费参加入职或考证培训,一旦收取费用便以各种理由拒绝履行承诺,直接“卷款跑路”。

第三,要“防”各类贷款陷阱。当前,有一些不法分子与不良网贷平台勾结,利用毕业生初入职场、求职心切等特点,设置培训贷、购车贷、美容贷等新型招聘陷阱。虽然这类做法明显不合逻辑,但还是有大学毕业生因为初入职场、缺乏经验等,轻信培训机构所谓“边学边赚钱”“先学后付”等诱惑贷款的承诺,在陌生网络平台注册信息、转账汇款及办理贷款等,落入培训贷等各类招聘陷阱。

第四,要“防”用人单位合同陷阱。对于广大求职者而言,能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意味着工作终于有了着落。但实践中,却有个别用人单位出于降低用人成本、规避用工责任等目的,在和求职者签订劳动合同时设置“猫腻”合同陷阱,侵犯毕业生合法权益。

以上这些,表面上“防不胜防”,实际上只要筑牢防线,还是可以防得住的。比如,求职前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不好高骛远、不去走一些轻易获得的捷径、不相信天上真会掉馅饼、遇事多三思、不被一些表象美好的东西迷惑等,就能让自己在求职路上步履稳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