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30期 本期3537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6-04

粽艾飘香 端午升平


□矫友田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而隆重的节日之一。

“端午”的“端”字本义为“正”,“午”为“中”。“端午”,“中正”也。据南朝梁人宗懔所撰《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重五节”“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诗人节”等。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这本文献成了现代人们查考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习俗的重要参考。端午节起源于何时——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争论不休,其中最为熟知的是源于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楚国的都城被秦军攻破。国破家亡,60多岁的爱国诗人屈原感到异常绝望,他抱着一块大石头跳进汨罗江自尽以身殉国,这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

当地百姓都十分敬爱屈原,听到他自尽的消息之后,纷纷划船捞救无果,遂荡舟江河寄托哀思,将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希望江里的鱼虫虾蟹吃饱后不去咬屈大夫的身体。再后来,人们用楝树叶子包成饭团、外缠彩丝的做法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粽子。此后,我国民间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就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风俗。

到了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的特色食品。这一时期,包粽子的原料除了基本的糯米之外,还开始掺杂肉、红枣、赤豆、板栗等,人们还把煮熟的粽子作为礼品相互馈赠。

到了唐、宋时期,在浙江杭州一带,每年都要举办粽子节。过节时,人们会将粽子组搭成亭台楼阁、车船马舟的形状以及各式各样的盆景,游街时气势恢宏、颇为壮观。

宋代大诗人、美食家苏东坡在吃粽子的时候也独具一格。他将各种果脯裹在粽子里面,形成了风味各异的杨梅、荔枝、青梅等“果脯粽子”。于是,后人就将苏东坡所吃的这种粽子称为“东坡粽”。

到了明、清时期,民间已采用芦苇叶作棕皮,而且在粽馅中加入了蜜糖、豆沙、猪肉、松仁、大枣、核桃等。这样,粽子就发展成为如今的有甜有咸、有荤有素了。

可见,包粽子历来都是端午节的一件大事。

在端午节这一天,我国民间还有插艾蒿、菖蒲的习俗。家家都要洒扫庭院,将艾蒿和菖蒲插于门榻之上,以辟邪驱疫。此外,我国民间还有在端午节佩戴吉祥饰物的习俗。常见的吉祥饰物有艾虎、五毒符、五色线、香荷包、朱砂袋等。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五色线和香荷包。

五色线,即用5种颜色的丝线混拧在一起系于手臂,又被称为“五色丝”“长命缕”“朱索”“百索”等。端午节的清晨,父母起床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的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上五色线。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毒虫的伤害。之后,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的时候,再将五色线抛入河中,寓意着让河水把瘟疫、疾病冲走。

农历五月是夏季的开端,古人认为,从这时开始,五毒蛇虫就开始活跃,魑魅魍魉也会猖獗。所以,农历五月是一个毒月,而五日更是毒月中的最毒之日。因此,在端午这天,民间还会在室内贴“五毒图”,即画有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和壁虎的图,以提醒大家注意,还会喝雄黄酒、洒雄黄粉以驱除蛇类等。

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作为中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不仅清晰地记录着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端午习俗内容丰富多彩,虽然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但基本上都围绕着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