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致远
□梁 松
从小,我就与书结下不解之缘。
小学时,课后时间多,想看书,但又无钱买书,只能省下少得可怜的早餐钱,到大西门民族贸易公司大门口地摊租看小人书。
那是,大人们都流行看武侠小说。翻开摊主自己包上的黄色牛皮纸书皮,就看见精美的封面,有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梁羽生的《银海玉弓缘》,也有古龙的《绝代双骄》等等,让兜里不富裕的人犯了选择困难症。
我年纪小,武侠小说是不看的。一是通常都太厚,没耐心看;二是也看不懂。而挂在书架边的小人书,既有文字,又有精美的图画,是我的最爱。
每天放学,只要兜里有钱,我都会邀约也喜欢看书的同学一道去看小人书。这样一来就可以换着看,还能互相交流看书心得,悠哉美哉!我们也时常交流小人书的最新“流行”动向,然后跑去书摊,向摊主递上一角钱,精挑细选之后就坐在摊边的长条木凳上津津有味地看起来。
周末的时候,每每出去玩,也总是爱去家中有小人书的同学家。到后,总是要问问有没有新买的书,哪怕没有新书,也要借上几本看过的回家再重温。
我童年中最美好的时光,就在小人书的陪伴下悄悄流逝。也就是在那段时间,我认识了雪地牧羊的苏武、精忠报国的岳飞、收复台湾的郑成功;也知道了残暴的商纣王、褒贬不一的秦始皇、生性多疑的曹操;还了解了法国的三个火枪手、英国的大侦探福尔摩斯、美国的人猿泰山,以及丹麦的卖火柴的小女孩……
我慢慢长大,小人书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我了。每次开学,发书当天我就会拿刚发的教科书来看,最喜欢看的是语文书。看完后不过瘾,又拿哥哥的语文书、历史书、地理书来看,尽管看起来似懂非懂,但总觉得心灵得到了充实。
到了初中,虽然学业逐渐紧张,但当过单位宣传员的父亲不但不反对我读小说,反而从箱底翻出他当年的藏书《红楼梦》《青春之歌》《家》等等给我看。
再后来,上了高中,学习任务更加繁重,加之每年都要参加全省统一举行的会考,读课外书的时间自然就要少得多,但我也时常抽空到学校图书室借大部头或者是经典而唯美的诗集来看。那段时间里,《悲惨世界》《复活》《飞鸟集》等经典竟也被我囫囵吞枣般地读了个遍。
大学生活是美好的,但也是囊中羞涩的。常常在吃过饭的午后,我就约上要好的哥们儿到师范大学旁的天桥边,在铺了一路的金黄色法国梧桐叶或者是开满栅栏的金灿灿的迎春花陪伴下,一边守着家教摊子,一边看着诸如伊波利特·丹纳的《艺术哲学》之类的书。见我一副读书的认真样,摊子上又有几本烫金的征文获奖证书,前来咨询的家长比隔壁摊子要多得多。在担任家教的过程中,我又在潜移默化中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的小弟弟、小妹妹也喜欢上了读书,喜得家长十分乐意地又加了点家教费。
如今,书多了,时间却少了。不过,工作之余,总要捧上书本读上几页才算是完整的一天。
是书,让我懂得了真善美和假恶丑;是书,让我在一个又一个的人生十字路口时不再犹豫、不再徘徊,认定方向、勇往直前;是书,让我保持定力,任凭乱云飞渡;是书,让我的精神世界丰富而多彩……
最是书香能致远,热爱读书吧,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