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山镇小抵拱村:
“院坝协商”助推基层治理见实效
本报通讯员 陈 香
“以前,生活垃圾都是乱扔乱放,自从修建了这个垃圾站,大家都很自觉地爱护环境,定点倒垃圾,规范了很多。”镇宁自治县扁担山镇小抵拱村村支书马洪深有体会地说。
清明过后,走进小抵拱村党群服务中心,新文化广场干净而整洁,垃圾桶摆放有序。不少村民聚集在广场上,有的在打篮球,有的则在台阶上盘腿而坐,闲话家常。村里的人居环境与原来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
小抵拱村是镇宁自治县政协乡村振兴驻村帮扶点之一,2024年,县政协党组研究决定,县政协民族宗教联谊委员会主任戴雁兴担任该村驻村第一书记、王刚为驻村工作队队员,进一步加大乡村振兴帮扶力度,夯实基层战斗堡垒。
据村民介绍,之前制定了村规民约,镇政府还专门聘请了兼职保洁员负责该村各路段卫生,但大家爱护环境的自觉性还是不够强。在驻村干部的组织下,一场“乡村环境整治人人有责,相互监督共建美好家园”的院坝协商会召开,县政协驻村干部与该村村民、镇村干部等通过协商,一致赞成由村干部专人监督保洁员的工作,并负责分管区域群众乱扔乱倒等问题,村民会议还形成决议,将人居环境整治的实施结果在村委会公开。
“村支书和驻村干部们都很好,村里只要有什么重大事项,都会叫我们来商量,充分听取我们的意见建议,比较齐心。”新的村规实施后,村民王泽芳表示。
“这里的村民都很朴素、热情,我们有时候会通过长桌会议、板凳会议等多种‘院坝协商’方式,把握‘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原则,凝聚思想共识,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将好事办好。”戴雁兴说。
“咱村现在有了公共厕所,还安装了球场灯,特别亮堂。环境也越来越干净了。”谈及小抵拱村的变化,村民马兰感慨地说。
县政协驻村干部及村“两委”坚持党建引领,充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按照“一宣六帮”、乡村振兴驻村“八法”要求履职尽责。充分发挥村议事室平台作用,围绕群众关心的发展堵点问题、人居环境治理的难点问题,探索创新出“四议两公开”的“院坝协商”议事规则,围绕制约基础设施改善、宜居乡村打造等较为突出的问题,由村党支部会议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会议决议,最后对事件的决议和实施结果在村委会进行公示,让“院坝协商”议事工作更加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推动政协协商向基层有效延伸。
截至目前,县政协驻村干部及村“两委”化解群众矛盾纠纷6件,为村民修建垃圾转运站1个、改造公厕1个、安装球场灯8盏、修复饮水管900余米,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使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乡村治理,让乡村治理更具有人情味,让乡村更加和谐和美。
驻村工作人员就人居环境整治问题走访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