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情用力帮扶 全心全意为民
——白云区政协委员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小记
本报通讯员 王 菁
初夏,迎来农忙季。“摆茅村猕猴桃基地发展得如何?林下种植项目是否顺利?”每逢此时,像定了闹钟一样,白云区政协委员、民革白云支部主委勾人盾就会拉着几个支委谋划着抽空去摆茅村看看,商讨如何更好帮助摆茅村进一步发展猕猴桃产业。
带着这些牵挂,日前,民革白云支部联合区政协农业界别委员邀请区农业部门果树和食用菌专业技术人员一起,再次来到摆茅村猕猴桃基地。
眼前,一片连着一片的山丘上种满了近千亩绿油油的猕猴桃树,显得既壮观又生机勃勃。果园里,工人们正在树下辛勤地栽种冬荪和赤松茸等作物。
“我们已经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管护工作,包括果树的修枝整形,清理园区、除草施肥、防治病虫害等。得益于大家的帮助,宜机化改造项目所需的各种架材、物资都已到位,我们现在已经完成了80亩架面提升。下一步,要专注于做好猕猴桃的病虫害防治和授粉工作,目标是让今年的果品品质更高,产量也更上一层楼。”果园负责人兴奋地介绍。
这一切,都离不开白云区政协和民革白云支部的持续关注与努力。通过他们的协调支持,在区农业农村局的指导下,摆茅村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成功申报获批了2024年果园提质增效项目,计划实施面积达200亩。该项目旨在提升果园的生产条件,主要用于改善猕猴桃架面结构以便机械化作业,提高运输能力,从而增加生产效率和效益。预计项目实施后,农机使用率可超过60%,人工成本将减少35%以上。果品品质和产量较上年分别有望提高10—15%和90%以上。
“利用猕猴桃林下庇荫、湿润、凉爽的小气候环境,以基地丰富的猕猴桃枝条为原料,筛选冬荪适宜菌株,通过冬荪菌丝快速分解猕猴桃枝条,增加土壤生物活性,能为猕猴桃生长发育提供更加充足的有机质。”随行的高级农艺师邓代宇向大家解释了利用林下微气候环境种植冬荪的好处。在种植现场,工人将搅拌发酵好的基料均匀的铺在种植厢面上,放入挑选好的冬荪菌种。农艺师一边检查一边作指导。据了解,今年在完成菌株筛选的基础上,还将开展100亩冬荪种植,建立猕猴桃—冬荪果木林套种示范基地。
面对产业顺利发展,交通问题却成为制约果园发展壮大的一大难题。由于基地沿山而上,近年来因机械碾压而造成多处严重破损,小型运输车无法直接将物资运送上山,农产品在收获季节也无法及时运送下山,得靠费用较高的人工进行转运。为此,民革白云区支部成员同时也是区政协委员的区农业产业服务中心主任王春芝,积极对接交通运输部门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经过有关部门实地勘查和调研,目前摆茅村猕猴桃基地道路问题已形成一个正式的项目,并获得了经费支持,现已完成施工招标,预计6月进场施工。未来,随着道路状况的改善,摆茅村的猕猴桃产业必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帮扶队邀请高级农艺师现场讲解猕猴桃林下冬荪种植技术。
谭 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