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81期 本期3517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4-25

从仰望星空进入中华文明


——读《古代天文历法讲座》


□邓  勤


4904-3-2.jpg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

张闻玉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天文历法。古人通过对天象的观察来昭示人间祸福,也通过对天象的观察来制定历法,从而指导农业生产。秦汉时期创立了盖天说、宣夜说和浑天说,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张衡是浑天说的代表,历代的历法也都是以浑天说为依托而制定的。东汉的刘洪在西汉太初历和四分历的基础上创造了乾象历,并创立定朔算法,推算出新的朔望月和回归年长度,提高了历法的准确度。由此可见,早在东汉末年,我国的天文历法就已经非常发达。事实上,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天文历法的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祖先被称为“全世界最坚毅、最精明的天文观测者”。

远在四五千年前,我国历史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初期,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观测天象,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转和气候的变化以及草木的荣枯和鸟兽的生灭,创造了历法。在现存的古代典籍中保存下来的关于古代天文历法的文献资料,是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常识告诉我们,一切与古代典籍有关的学科,无不与时间的记载,也就是古代天文历法有关。根据生产发展需要和社会分工,我国古代很早就设置专职人员管理和编订天文历法。到了阶级社会,观象授时成为国家权力的一部分,改正朔,颁布历法,成为权力的象征。

古代天文历法研究领域泰斗张汝舟教授为读通古书,对我国典籍中涉及天文历法的部分,作了深入的研究。他运用深湛的古汉语专业知识和精密的考据方法,结合现代天文科学的成就和地下出土的文物资料,对过去学者的研究成果作了细致的分析研究,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梳理出了古代天文历法的科学脉络体系。根据他的体系来解释汉以前的古代典籍,大都能够破除迷障,贯通大义,一扫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研究中的重重雾障,为我国古代天文历法的研究开拓出一个新的局面。

贵州大学教授张闻玉长期受业于张汝舟先生,他认为观测星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在数千年的农业时代里,仰望星空,编制历法以定年月日时,总结四季寒暑更替,预测旱涝雨雪冰霜,几乎是每个成熟的文明必须掌握的技能。灿烂的中华文化中,立足于古代天文历法知识者,更是不知凡几。张闻玉所著的《古代天文历法讲座》是他参证古籍,考释出土文物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补充修订写成的。本书包括“为什么要了解古天文历法”“二十四节气”等七讲,不但对正确理解古籍中经常出现的天文和纪时记载有极大的帮助,还可作为了解天文历法知识的基础读物和范本。

张闻玉认为,古代天文历法,自然是科学的。科学,就无神秘可言,必须简明而实用。要掌握它,也就不难。以“二十四节气”为例,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是古代天文、气候和农业生产实践最成功的结合,从古到今一直都发挥着一种简明而又切合农业生产需要的农事历的作用。二十四节气一旦形成,劳动人民就因时、因地加以发展,它的应用也就不仅仅局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而是逐步推广到全国各地,几乎渗透到我们这个农业大国的各个领域,甚至影响了人们的衣食住行习俗习惯。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以通俗的方式全面讲授每一个主题,并附有许多有用的图表,便于读者理解抽象的概念,是值得一读的古代天文历法体系入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