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8期 本期3514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4-19

故地重游走樟洞


□文/图  张永文


春日里的一天,应黎平县茅贡镇樟洞村干部的邀请,我前往这个被称为侗乡“世外桃源”的侗族村寨欣赏美丽的乡村景致,分享农耕劳动收获的果实。

由黎平县城出发,一路阳光明媚,山花烂漫,车子驶过鼓楼矗立的侗寨,穿行阡陌纵横的田园和盘旋崎岖的山路,仿佛行游在春夏之交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卷中。一进入茅贡镇境内,看到窗外的山水草木、村村寨寨,我感到格外兴奋和亲切,因为十多年前我曾在这里工作过近七年时间,每一条路上都留下了我青春的足迹。一个多小时后,我们便到达了樟洞村。

樟洞村位于茅贡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是清水江支流乌下江的发源地之一,海拔约740米,森林覆盖率达70%,水质清爽,空气清新,生态良好。村子分成五个自然寨分布在河谷两岸,发源于该村境内的樟洞河蜿蜒穿过几个寨子,寨与寨之间田园交错相连,两面青山苍翠,一溪碧水潺潺,构成一方宁静祥和的绿色家园。因以前此地生长的香樟树较多,故取名为“樟洞”。全村共有210余户1100多人,以侗族为主,19个姓氏的村民在这里和谐共居。据说解放前曾有锦屏一位姓范的木商到这里购买了一处青山,所以樟洞河源头处的山至今一直名叫“范家山”。山上物种丰富,林木苍翠,遮天蔽日,跌水飞瀑,鸟语花香,有侗乡“绿色宝库”之称,是休闲避暑的绝佳去处。

据《黎平县志》记载,元代已有樟洞的建置,明代隶属漕滴洞长官司,清代直属黎平府经历司,民国时属孟彦区,建国后划属茅贡区茅贡乡(后乡改镇)至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侗族村寨。该村不仅生态环境优美,而且一直保留着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生活习惯,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日常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生活用品堆放得整整齐齐。各家房屋的建筑风格都很讲究,既有侗族传统符号,又有现代时尚元素,窗明几净,地板平时都拖得一尘不染,进门时还要脱鞋,夏秋几乎没有蚊虫叮咬。这里的百岁侗族老奶奶还能拿着扫帚打扫房前屋后卫生,飞针走线地纳鞋垫,是远近闻名的卫生村寨,也是和谐长寿之村。

记得当年在茅贡工作时初到樟洞村,进村的公路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下雨天开越野车进去,上坡时经常要下来推车前行,溅得满身泥水,而群众进出只能步行。乡里有位县机关调来的干部,头一次跟我去就被颠簸怕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乡里多方筹资对进村公路进行常年维修养护确保通车。不久村里有人购买了客车每天来回跑县城,终于解决了群众出行难的情况。村里跨河联接两岸通行的花桥及河堤被山洪冲毁,乡里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修建了水泥平板桥,并在上面重新盖起一座漂亮的花桥,同时还加固了防洪堤,保护曾被水打沙压的农田。村里没有移动通讯信号覆盖,与外面的世界“失联”,乡里又专门邀请县移动公司的领导到村里现场踏勘踩点建移动基站,解决了村里的通讯盲点问题。还有村里的鼓楼、戏台等公共设施年久失修、通风漏雨,乡里补助资金发动群众投工献料修葺一新……当年大家全心为村里着想,着力为樟洞村办实事的一幕幕,不由自主地涌现在脑海里。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樟洞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村入寨全部修通了水泥公路,村寨巷道全部水泥硬化,一栋栋崭新的“小洋楼”拔地而起,村委会的办公楼盖起了二层砖房,服务群众的功能基本健全。村“两委”依托当地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并建起全县首个鲟鱼养殖基地,成立了兴樟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2019年全村实现脱贫摘帽,村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被命名为州、县的“文明村寨”“卫生村寨”“生态村”。

当天我们应邀前往村委会石主任家做客,还有贵阳、黎平县城来的朋友。正在帮厨做饭菜的村支书看到我,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两位村干与我都是老朋友了,我在茅贡工作时他俩就开始任村干,后来又断断续续干,到现在,成为了村里的青年致富带头人。与主人家见面后,我又趁机到寨子、田坝察看村貌和农情,在屋檐下晒太阳、在田间劳作的村民看到我都热情地打招呼,让我感到陶渊明描写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景象仿佛就在眼前。这不就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吗?

太阳西下,日暮晚炊,石主任家门口的晒坝摆起了两大桌丰盛的菜肴,有白切鸭、烧鱼、腌鱼、烤猪杂等侗家的特色美味,特别是就地取材烹制的烧鱼,将现捉的稻田鲤鱼烧熟搭配放有辣椒、生姜、大蒜、花椒等佐料的蘸水,再拌上水芹菜、蚂蚁菜、韭菜、折耳叶等野菜,香嫩鲜美,别有风味。因该村水质好,稻田鱼格外鲜肥肉嫩,而且因长年气候偏冷凉,野菜生长得特别好,是这里招待宾客的必备菜。石主任还邀请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村民来陪我们吃晚饭,他拿出自家酿的糯米酒,大家开怀畅饮,同桌叙旧,分享劳动收获的快乐,感受乡村生活的情趣……

这次故地重游,对我可以说是进行了一次进乡村、察民情、看发展的党性教育,也是一次快乐、休闲、难忘的乡村旅行。



4901-4-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