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社会合力在文物保护中传承中华文明
□安嘉聪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8月至2023年9月期间有关重要论述的节录。文章指出,要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4月16日《法治日报》)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起源。”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考古遗存等历史文化遗产则是注释历史最好的“活字典”。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其历史遗存之丰厚、文化文明之辉煌是不言而喻的。无数的文明之秘、历史之谜也决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大有可为。仅一个物件,就能将宏达的历史叙事转化为鲜活的可被感知的存在,不断丰富着古老中华文明的细节,展现民族精神风貌。正是考古,为我们揭示了文明的来处,为我们寻回华夏文明根脉的一块块“拼图”。
文化遗产托起璀璨的未来,凝聚积极向上的力量。“文以化人”,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品位、完善内心、升华境界,向善向美的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以载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物质的复兴,更是精神的复兴,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产融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可以转化为共同的情感认知、丰富的文化资源、发展的不竭力量。利用文化遗产的作用,真正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必将对民族未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保护不是让它们藏之深山、孤芳百赏,而是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走进更多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近年来,不论是《如果国宝会说话》《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热播的纪录片,还是《国家宝藏》《考古公开课》等电视节目,抑或是各大博物馆热卖的文创产品,都折射出人们日趋丰富而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带动了更多文物活起来、潮起来。之前也许只在教科书上有“一面之缘”的国宝,借助活泼可爱的文物表情包、诙谐幽默的文物说唱和设计精巧的互动小游戏,塑造出更加丰满生动的形象,以新的姿态走入公众视野、大众生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持续绽放。
方寸之间越千年,文物不仅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也是一种熔铸了深沉家国情怀的精神符号,是时间和历史的伟大见证。当下人们保护文物的每一份努力和成就,都将在历史长河中得到彰显。诚然,文物保护不仅是政府和专业部门的事,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可以为文物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只有把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组织,才能形成文物保护的强大合力。
希望全社会共同参与,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到文物保护行列中来,形成全社会同共保护的共识,形成全国文物保护社会组织的联系机制。不论政府还是民间,不管是科技还是教育力量,都为文物保护尽一份力,让中华文明继续传承有序、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