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78期 本期3514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4-19

公民科学素质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沈 峰


日前,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公布。本次调查覆盖全国(不包含港、澳、台)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33个地市级行政单位和86个直辖市所辖区县,调查对象为18~69周岁公民(不含现役军人),共计回收有效样本28.9万份。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提高了1.21个百分点,呈提速增长趋势。(4月16日“澎湃新闻”)

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4.14%,呈提速增长趋势,令人鼓舞和振奋。

国民科学素质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社会基础,科普工作则是提升国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基础性社会工程。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各类新技术、新名词层出不穷,公众对前沿科技充满兴趣,科普工作也需要不断创新升级、提质增效,更好地发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功能。

科普专家指出,当前公众的科学素质总体水平不高仍然是我国创新发展的“短板”,同时面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挑战,优质科普资源仍显供给不足,传播方式和能力还有待提升,科学精神的引领作用有待加强。未来,进一步推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让更多人具备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仍是一个长期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因此,各地应继续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相关部署,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

要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4.14%,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各地要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部署要求,分别开展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等科学素质提升工程,补齐全域科普短板。开展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可以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科技后备人才;开展产业工人科学素质提升工程,利于提升产业工人创新创造能力……只有公众科学素养得到大力提升和普遍提高,创新发展才能获得更牢固的社会基础。

要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科普活动参与度越高,越有助于科学素质的提升;公众科学素质越高,则越能够推动科普事业的水涨船高。各地相关部门要落实好纲要要求,大力开展科学知识普及教育,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提升科学素养,推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

在新疆博物馆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对彩绘戴面具舞蹈泥俑的颜料层进行加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