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心窝”变“舒心家”
——六枝特区政协持续推进“社区协商”激发基层治理活力
□本报记者 何佼阳
走进六枝特区九龙街道胜利花园小区,门口墙上悬挂的“共享工具”和“微心愿”卡片,让一股有“温度”的社区治理氛围扑面而来。
花坛边“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开展社区协商,构建和谐家园”的宣传标语简约醒目;楼道中“和为邻里之福”“与和为邻、与贤同楼”等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图文手绘,成为装点社区的一道道靓丽风景。
“现在走出家门,看到整洁的环境,我们的心情都跟着好了,生活也更舒心了!”提起小区改造提升后的大变化,小区居民廖启忠感到非常高兴。他说,“我们参加政协‘社区协商’最深刻的感受就是:政协委员在我们身边,大事小事都有人关心、有人发声。”
胜利花园小区初建于2014年,共11个单元190户,涉及商铺16个。近年来,由于小区物业长期“脱管”,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损坏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俨然成为居民的“心头刺”。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如何解决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2023年3月,六枝特区政协组织对小区改造、物业管理有见解的政协委员和九龙街道政协工作联络组负责人开展实地调研,出谋划策,邀请区直有关部门负责人、社区干部、小区业主代表面对面交流,共同为小区治理“把脉问诊”。
在小区改造提升过程中,围绕基础设施更新、“飞线”治理、小区管理公约、和谐邻里文化弘扬等,九龙街道政协工作联络组先后组织开展了3次政协“社区协商”会议,将业主反映强烈的30个问题全部纳入改造方案,将政协委员提出的6条建议列为管理重点,有效破解胜利花园小区治理难题,实现了基层协商民主与社区治理同频共振。
昔日的“闹心窝”变今日“舒心家”。小区的变化,激发了居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共同爱护家园的热情,也积极参与其中,从“旁观者”变“参与者”、从“要我干”到“我要干”,更大限度地汇聚了“邻里心”。
搭平台、共议事、聚合力,特区政协将履职触角延伸到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2023年来以年,特区政协探索推进委员“五进”履职工作,以“界别组+委室+联络组”联动履职模式,组织引导政协委员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园区,了解民心民愿,体察民情民生,及时提出“微建议”、适时开展“微协商”、随时进行“微监督”,切实把政协协商民主优势、凝聚共识优势、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基层社会治理效能,使政协委员到基层报到成为常态。
目前,特区政协14个界别委员工作室和10个委员个人工作室依托界别优势和委员资源,开展了调研协商、科技咨询、法律援助、医疗服务等活动60余场次,推动解决30余个问题、办理40余件实事。18个乡(镇、街道)政协工作联络组开展“院坝协商”“社区协商”40余场次,达成协商共识100余条,推动解决小学食堂建设、学生出行安全、照明路灯安装、闲置资源盘活、街面破损井盖更换、小区“飞线”充电治理、安全饮水等问题40余个。
“接下来,特区政协将进一步优化思路、强化责任、细化措施,不断丰富协商载体、补齐工作短板、提升协商质效,持续推进基层协商民主工作走深走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推动六枝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特区政协主席杨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