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中寻找历史的细节
——读《岁月忽已晚:古诗十九首里的东汉世情》
□李 钊
中国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无数文人骚客将数千年间中华大地上的风云变幻凝结成诗词,将历史激荡泛起的涟漪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传递,让无法亲历目睹的人们也能感受到历史的荣光拟或时代的眼泪。胡大雷教授所著的《岁月忽已晚:古诗十九首里的东汉世情》将文学和历史完美串联,深入挖掘古诗词里隐藏的历史信息,重现东汉文人远游、求学入仕、交友等日常生活细节,剖析诗歌背后隐藏的东汉社会的诸多面向,引人在“岁月忽已晚”的低声感喟中,感受着东汉文人生命意识的情结,品味到东汉时期复杂多变的世态和人情。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习惯用诗、词等形式叙述着历史事件和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文学作品中的历史,往往比史家笔下的历史更加温暖和生动。《古诗十九首》延续《诗经》、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每一首或诉尽悲伤欢喜,或畅谈宇宙人生的诗歌背后,都包含个体在那段大历史变局中的经历和感受。“岁月忽已晚”是该书的题旨,此句出自《古诗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一诗,该诗以深情的笔触和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文人与思妇的离别、思念之苦,看似是一首别离的交响乐,而深入到该诗的肌理,不仅可以看到东汉时期的社会生活图景,更可在诗中蕴有的“相思离别”的情绪之外,体会到“感时伤志”的意味,尤其“岁月忽已晚”一句更是韵味无穷:生命老去的怅然若失,岁月晚去的无可奈何。细细探究,这种急切、焦虑的情绪弥漫于《古诗十九首》中,诗中所描摹的文人,或奔波于“游学”“游宦”的路上,或苦苦寻觅入仕为官的机会,或肆意放纵排遣心中苦闷,或孤灯寒夜思念亲人……借十九首诗歌的翅膀,重返东汉时期的历史现场,一探诗歌背后的文人生活实景,从诗中所讲的故事里,清晰感受他们内心强烈的生命意识,便可明了这一句喟叹,“既是朝廷末日、社会黑暗的‘岁月忽已晚’,又是士人自感无所出路、走投无路的‘岁月忽已晚’”。
历史和文学总是紧紧相连,文学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尤其是诗词这种具有极高艺术性的文学形式,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情感的抒发,揭示出古代的社会风貌和民众心理,让人触摸到血肉丰满、灵活生动的历史画面。宴会作为古代文人的社交活动,一场宴会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信息呢?《良宴捷足据要津》一文沿着《今日良宴会》给出的隐秘线索,还原出古代宴会上弹曲、唱歌、作诗、高言等细节,而当时文人的从政理想和厄于穷困的激愤之情的抒发,更暗示了当时社会政治的动荡和转变。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诗十九首》中有多首以爱情为主题的诗歌,在作者的解读和指引下,我们除却感知到爱情的甜蜜,更在诗史交融的意境中,升腾出另一番图景。《冉冉孤生竹》里有古代女子的婚姻观和爱情观,更可追索汉代婚礼场景的丰富细节;《迢迢牵牛星》里弥漫着相爱而不得相见的哀伤,但换个视角,却可窥见古代以神话故事叙写入诗、抒人间情感的时尚。“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身处东汉末年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他们忧伤、思念、迷茫、愤懑……他们渴望入仕为官实现自己的理想可往往求而不得,他们渴望觅得知音但“昔我同门友”“弃我如遗迹”,他们在诗歌里抒发着生离死别、彷徨失意,更以艺术的手段表现出自己的社会境遇、精神生活与人格气质,更由此透视出汉末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
文学不能穷尽历史,而其间隐藏的一点一滴的历史细节,却能汇成一条通往历史和未来的河流,我们感受着过往历史的悲欢离合和风云变幻,也随着永不停歇的时代洪流奔向未来。不禁思考,当年华易逝、壮志难酬时,我们是应自顾自感叹“岁月忽已晚”,还是要抬望眼喊出“君子以自强不息”呢?
《岁月忽已晚:古诗十九首里的东汉世情》
胡大雷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