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蝉侗唤》:
当侗族大歌遇上现代科技
刚过去不久的龙年新年期间,国家级非遗白纸坊太狮队首次在北京北海公园进行舞狮表演;近30位非遗传承人带着“看家绝活”亮相南京夫子庙;在济南市文化馆,剪纸、面塑、结艺等非遗传承人现场向青少年“面授机宜”;在西安长安乐·一带一路文化艺术中心,由张艺谋导演的中国首部大型驻场观念演出《无界·长安》,将秦腔、皮影、木偶等陕西代表性非遗项目与极富张力的前沿科技相融合,让观众享受到了一场非遗与科技相融合的艺术大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近年来科技的飞速进步,“科技+非遗”组合频频“出圈”,众多非遗在传承人手中不仅“活”下来,还以新的花样火了起来,成为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个现象级文化产品也就此诞生。由中国传媒大学李智芳和原艺两位教师创作的《天蝉侗唤》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这件作品将传统侗族大歌《蝉之歌》与现代科技相融合,赋予侗族流传了千年的传统歌曲以现代气息,让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焕发光彩,呈现全新的时代感。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噶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侗族聚居区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群众参与度高的民间合唱形式。2009年,侗族大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蝉之歌》是侗族大歌中的经典代表作品,通过人声的独特演绎,巧妙地模拟蝉鸣的声音。这首歌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也反映了侗族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崇敬与热爱。它表达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精神,展现了侗族文化对自然界深刻的理解和尊重。李智芳和原艺深入侗族地区,在采风时聆听《蝉之歌》后深受震撼,历经数次改编,创作出《天蝉侗唤》,并专门邀请黎平县侗族大歌艺术团进行演唱,邀请中国传媒大学数字人研究院团队联合制作动画视频。《天蝉侗唤》将侗族大歌的韵味与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不仅是对侗族文化的传承,更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实践。
据介绍,歌名中的“天蝉”源于网络怪谈类小说《SCP基金会》中的至高神性存在。“天蝉”以信仰为能量,在其自身纬度中涵盖了全部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在高纬和低纬空间自由穿梭。《天蝉侗唤》视频动画讲述的就是“天蝉”失去信仰降纬来到侗族,听到侗族大歌美妙的歌声后重获信仰之力,最后重新升纬的故事。这个故事引入了元宇宙的概念,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对传统文化内容形态进行创新和转化,并以“蝉”为纽带,与千年前的侗族人民产生精神连接。
歌名中的“侗唤”,是想通过蝉鸣来找寻更深层的呼唤。这种呼唤不仅是一种内在的声音,驱使人们无惧困难、不屈不挠地探索和发现生命的真谛,同时也是一种外部的呼唤,一种虔诚的祈祷,一种崇敬和信仰,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终极意义的深刻追求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在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时代洪流中,《天蝉侗唤》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期望通过那古老而深邃的蝉鸣声,唤起人们对自然之敬畏、对生活之珍视的崇高情怀,引领人们探寻内心深处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如何把握非遗传承中的科技创新方向?李智芳和原艺认为不应是替代、取代式的创新,而是创造条件、创新模式来促进活态传承,让科技助力更多非遗发挥价值、回归日常、返潮当代。因此在创作《天蝉侗唤》时,李智芳和原艺大胆采用了传统乐器与电子音乐结合的表现形式,创新性地传承与弘扬非遗文化,通过侗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电子音乐融合,描写人物内心深处的体验和感受,表现人的思绪、文化的碰撞与思考,让“藏于深山”的侗族大歌走向国际舞台。
《天蝉侗唤》通过创新的表现手法,再现了千年古曲,为保护性继承非遗文化提供了更多新思路。中华民族非遗传承任重道远,但道虽远,行则将至。期待未来涌现更多《天蝉侗唤》这样的优秀作品,让更多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在科技的助力下“活”起来、火起来。
2023年11月26日,侗族同胞在黎平县肇兴侗寨演唱侗族大歌。 宁 坚 摄
(整理:万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