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直大夫”石匠李春山
□文/图 官州明
贵定县云雾镇大塘村了迷河渡口处有一断桥矗立水面,桥上长出了葱翠的树木掩映于水中,不时还有“老鸭船”穿梭而过,一切显得格外的灵动祥和。两岸高耸的群山拥抱着河流,山与水交相辉映下,断桥显得更加的神秘莫测,碧绿的河水静静地流淌,仿佛在诉说已成云烟的前尘往事……
据史料记载,了迷河之上的五孔石桥顺天桥,建于光绪丙戌十二年(1886),建成竣工时间是光绪庚寅十六年(1890)。顺天桥,俗称了迷河大桥,又名老棉河大桥,193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水冲垮了三孔桥面,剩余两孔桥面保留到现在。
顺天桥两头立有很多石碑,记录了有关修桥的故事。从民间记载和相关史料中得知,带头修桥的人叫李春山(生卒年月不详)。据《贵州文史丛刊》2003年第2期《贵州古桥的文物价值》一文中记述:“清末贵定窑上人李春山是位石匠,他发起在了迷河上架设石拱桥,并亲自设计,指导施工,于光绪十六年(1890)建成长96米、宽7.2米、高15米之五孔石拱桥。尔后,复将所剩银两在了迷河再建荣升桥、一品桥。李石匠一心架桥,终身未娶,死后被追赠为奉直大夫,特授贵阳府贵定县正堂。”
了迷河渡口是以前贵阳经都匀、独山到广西驿道上的重要节点。经过云雾、大塘、窑上几个地方的这条古驿道是历史上黔桂古驿道干线之一,了迷河渡口也是历史上我国西南驿道交通咽喉地之一。在顺天桥未修建之前,了迷河渡口就已经存在,历史上的云雾、大塘、窑上曾经坐拥黔桂川滇辐射区交通优势。现在从云雾镇老熊冲伏虎寺遗址到窑上乡一线,经了迷河渡口有20余块古碑分布在这条古驿道上,见证了这里曾经的辉煌。
大约1886年,福山(今窑上)人李春山来到了迷河,一面结茅为庐,一面打造木船,之后做起了义工,驾舟渡人。人手不够时,就邀好友刘在山、张一堂等人来帮忙。在渡舟时,李春山感到舟船晃晃荡荡,危险度高,而且过往之客逢涨大水必须等水消退了才能渡过对岸。于是,李春山在征求了母亲的意见后便开始启动修桥计划,并设席宴请当地士绅订下缘簿捐挂,请工匠择吉日开工。
这座由李春山主持,经五载寒暑耗费千金修建的顺天桥落成后,因其工程浩大而轰动四里八乡。有文人绅士记下了当时踩桥的情形:“桥已功圆,路已成就,择于庚寅年九月十五日踩桥,遂禀请县主与文武各官和远近绅耄人等至期到来,各处绅商士民,云集数千人等来观踩桥,各官见三十余里之路开修补砌已成坦荡之岖,十分赞叹,及至了迷,见得桥高数丈,一连五拱,外有一路小桥四五座,修得十分整齐,县主李公肇峰上桥先踩,各官绅民随后,好不闹热……”
忆往昔,在没有水泥、钢筋和先进仪器的年代,全凭人力使用石头修建大桥,困难和艰苦可想而之。这座桥充分展现了先人高超的技艺和坚强的毅力,不得不让今人佩服。当年李春山呕心沥血建造的这座顺天桥,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因大自然的力量而变得不完整,留下了缺憾,也留下了老百姓心里永远的神话。
这条黔桂古驿道干线曾是通向两广、两湖,连接川滇的交通要道。行走在古驿道,一路上可见多处残碑与残留的古石桥遗址,最完整的有两块古碑——伏虎寺铭碑和一品桥碑。
关于李春山和伏虎寺,民间还留下了一段传说。有一天,一群老虎聚于古木参天、峡谷幽深的驿道上,阻挡着周、冯两位商贩通行,这两人呼天抢地求老天救命。此时恰逢李春山路过,一对浓眉一横,指着群虎凛然一顿呵斥:“此路茅塞已久,我始开之,尔等竟敢在此盘踞要道阻挡骚扰行人,好不识礼……”寥寥数语,便使群虎蓦然遁去。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李春山的功德,由乡绅余曾源和当时的揀选知县牵头在此路旁修建了一座寺庙,曰“伏虎寺”,并刻碑:“盖闻诚可以格天,亦可以动物。然非有所微不足以见其诚,非有所验亦不足以显其诚,李君春山固诚于乐善者也……嗟嗟,不假弓矢之力,不须刀斧之威,只正言数语,而群虎远逃,此非李君诚于乐善,安能若是乎……光绪十五年(1889)春月,揀选知县宋宝森,且兰居士余曾源,叙立。”此碑铭文字流畅,通俗易懂,叙述独到,使用了插歌这一不常见的一种手法,书法苍劲有力,很有造诣,极具欣赏价值。
这段古驿道上还留下了许多其它的古碑文,其中临近窑上的观音洞有摩崖石刻,洞上的四句格律诗为:“不做公侯与大夫,权将八字唤迷途。归来隐卧云深处,免得君王问有无。”从古桥、古碑、摩崖石刻等文物考证得知,古驿道上的大塘村在古代是官家、商家必经的交通要冲,这段古驿道最宽处超过了一丈(古时的一般官道宽按一丈来修建)。
顺天桥的碑记分为两个部分,署名“春山李芳森”的碑文曰:“以半身驽钝之材,为千古完全之事,稍谙世故,讵不惮其难哉”“自光绪丙戌年兴工,庚寅岁落成,凡五历寒暑,费四千余金,兼前修飞云桥、贞女桥,连后造荣升桥、一品桥,共成九拱……”而顺天桥头还有十来块碑,每一块碑的碑记都有一个主题,如“欲广福田”“官绅功德”“千秋不朽”“万古长存”“节孝善果”“须冯心地”“行道有福”“为善最乐”“作德日休”等等。这些主题紧扣“从善”“修德”,正好印证了李春山的善德业绩。
光绪二十四年(1898),朝廷封赠李春山为奉直大夫。经过考证,李春山死后,葬于相邻窑上乡的一面绿树葱葱的山坡上,其侄儿李正忠等人为之立碑,仅刻有“皇清例赠奉直大夫李公春山之墓”“光绪戊戌年季春山谷旦立”“孝侄正忠、正贤永祀”寥寥数十字。令笔者感到遗憾的是,这简短得让人心酸的碑文,没有列李春山的生卒年月,幸而有文人将之记载于册,民间将其造福于民的功绩代代相传。
顺天桥遗址
(作者单位:贵定县政协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