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的黄飘苗寨
□潘宗旭
黄飘苗寨位于云贵高原东部黔东南州境内的苗岭山麓北侧,是一个典型的苗族村寨。这里地势雄伟,河谷纵横,拥有天然的地理屏障。黔东南流行一句话:“侗家住水头,苗家住山头”,依山而建是苗寨的突出特色,也凸显出了这里别具一格的苗族风情。
我已记不清有多久没有跨过飞云崖到黄飘苗寨了,因为这里是我爷爷、奶奶和父亲的家乡,是我的故乡。他们在世的时候经常念念叨叨、心心念念的黄飘苗寨,就像是一个具有无限魔力的“紧箍儿”,无论我怎么甩都甩不掉,如梦般萦绕在心头,那份深深的眷恋之情,仿佛是永不磨灭的烙印。前不久,我与家人驱车回到黄飘苗寨,参加近年来最为隆重的一次家族祭祖大典,看着寨子里蜿蜒曲折却全部硬化的宽阔村道,感受一幢幢崭新的吊脚楼在阳光的照耀下散发出的独特韵味,融入初春绿浪翻滚、清泉细流的大山……心里无限的激动和感慨。
黄飘村为原黄飘乡驻地,是黄飘乡最大的村,1993年撤乡并镇,现为黄平县新州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黄飘村位于高大的黄飘高坡上,最高处海拔为1334米,分上中下3个自然寨。据了解,全村1800余人,98%为潘姓,都源于一个共同的始祖,分属于始祖下的两房。
黄飘苗寨一带山高坡陡,人们生活不便,先人们便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择地而居,留下了许许多多勤奋劳作的印迹。这其中连片的傍山木楼就是一大特色,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像。记得小时候我跟长辈去黄飘探亲,走谷陇,过团仓,看见了飞云崖,听到了喊泉声,最后在日落之前终于看到了炊烟袅袅的黄飘苗寨。寨子安静而祥和,隐于海拔1000米左右的半山之上,房子大都修建在危崖陡坡间。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房子,我好奇地问爷爷:“这种房子里怎么能住人呀?”爷爷说:“这是黄飘的‘螃蟹地’,很安全的。你看,它背靠插旗山,右倚四方坡,左傍架帮岭,像不像一个座椅。”似懂非懂间,我知道了苗族的居住特点和建筑特色,也第一次领略到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智慧。
后来,通过更深入的了解,我才知道原来苗族的房屋之所以修建在山上,是环境使然。苗族是一个迁徙民族,他们从干燥旷远的北方来到瘴气弥漫、潮湿多雨的黔东南,把房子修建在高山上,形成“吊脚”架势,不仅干燥通风便于居住,还兼具有瞭望塔的作用,便于随时侦查敌情,为苗族人提供了安全保障。而今,虽然苗寨人为了生活方便,大都已经修建了更加实用、安全的砖瓦房,但寨子的格局依然不变,苗族人也还在原来的地方,不愿远离。
与苗族建筑相伴而生的还有它特有的语言习俗。作为从小就在200里外非黄平苗族语言环境三穗县长大的我来说,从爷爷奶奶口里说出来的苗语就像是“鸟语”……如今看来,我丢失了一门母语,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我不知道远古的祖先从遥远的北方迁徙来到南方的过程中,他们究竟经历了怎么样的战乱、分离、跋涉,然后在异地他乡辨别、团聚、相认,再组建新的家园,靠的应该就是那不变的族群相承的记忆吧。虽然他们的语言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了一些变化,但这一切最终都形成了一部苗族的迁徙史诗,成为人们研究、了解苗族历史的重要依据。但是,我们依然能从他们的语言、服饰、生活用品、音乐乐器等方面看到他们的坚守,也可以从他们来到这里后就地取材、因地而建的建筑物上看到他们的智慧,令人钦佩不已。
而这里之所以叫作“黄飘”,则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当年苗族的一支来到黄飘(苗话称旺皎),只见山林茂密,水源丰富,于是定居下来。后来这个地方被皇家看中,插草为标,拟建皇都(苗语中的皇家即是酋长,皇都即为城池),后因种种原因,建都一事搁浅,只留下“皇标”这个名称。但古时讲“皇”字忌讳,苗语中的“标”与“飘”又相近,书写时就用“黄飘”代替至今,已有了几百年的使用历史。
黄飘成为苗族的落脚点和聚居地若干年之后,一祖两支潘氏族人来到这里,他们不畏强权,为人本分,尊老爱幼,团结一心,经历了许多磨难,逐渐发展成为黄飘的一大姓,至今已经繁衍了十几代人。解放后,从黄飘苗寨走出去的潘氏族人,都在各行各业取得了不小的建树,他们把苗族勤劳本分和不畏艰难的优良传统继承了下来。这种优良的家风传统也成为了后世族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黄飘苗寨的历史不仅仅只是如此,它还在军事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就是著名的“黄飘大捷”。据史载,清同治八年(1869)三月二十三日,湘军荣维善部约1.8万余人欲取径黄飘进发黄平镇压起义的苗族义军,企图与川军唐炯部汇合。起义军首领张秀眉的大将包大肚提前侦悉清军动向,并采纳了当地潘氏族人首领和战役总指挥黄飘人厚里讲等人的建议,制定了“利用地形,架设假道,诱敌深入,围而歼之”的战略方针,以起义军和附近寨子黄飘、白记、新庄、王家牌、杨家牌、新街、铁厂、牛场等苗族人为主体的苗民共万余人在黄飘大坳东1公里的团仓设伏。清军主力在荣维善、黄润昌、邓子恒等率领下进入伏击圈,被起义军各个击破,死伤惨重。此战,荣维善及将领数十人战死,仅苏元春率残军逃出重围,起义军取得了辉煌胜利,史称“黄飘大捷”。黄飘大捷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之一,并曾被写入伏龙芝军事学院经典教材,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战争史,特别是西南苗族战争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时过境迁,如今在黄飘北部的团仓矗立着一块“黄飘大捷遗址”碑,碑文为贵州省原省长王朝文书写,每年都有大批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旅游,探寻古迹。同时,在黄飘苗寨一个名为“古壁翁”的山上,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二个“甲午”日,黄飘及附近苗寨苗族群众都会在此举办隆重的为期3天的芦笙会,活动主要有踩芦笙、斗鸟、赛马、篮球赛等。近年来,这两个地方更被当地政府打造成了民族旅游胜地,成为黄飘苗寨两张响当当的旅游名片。
当然,黄飘苗寨的旅游资源不仅仅只有这些,还有很多独特的民风民俗、优美风景在等待开发,相信在地方政府和群众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将来,黄飘苗寨一定会绽放出更夺目的光彩。
黄飘苗寨全景 潘胜天 摄
黄飘姑妈回娘家 潘宗旭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