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烟春雨慰平生
□寇俊杰
在灿若繁星的宋词中,我最喜欢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词写于他因“乌台诗案”被贬后的一个春天,这个案件对苏轼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但他并没有满腹委屈、情绪低落。词前的一段话记下了他创作这首词的缘由:“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充分地表现出东坡先生遇雨后“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的豁达心态,实际上也是他虽遭遇人生挫折但依然保持乐观开朗的心境写照。
我的家乡地处中原,四季分明,每年的春雨和秋雨在形态上都是一样的——细雨如丝、密密绵绵,但在雨中给人的感觉却不一样——春雨是暖的,落在身上给人温暖和蓬勃向上的力量,在雨中,树更绿,花更红,让人看到了希望;秋雨是冷的,落在身上令人寒冷,似乎带着抹不去的凄凉愁苦。但即使再冷的秋雨寒冬,也无法影响内心坚定、天性豁达之人的心境,如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刘禹锡的《秋词》,都是在艰难凄苦的环境中写就,却呈现出乐观向上的豪情。而也有人意志不坚定,十分容易被周遭环境所影响,身处暖暖春雨中,没有了雨具就显出狼狈样,实在让像东坡先生这样“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人侧目。
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也是苏轼的名句,他的人生几起几落,但超然乐观的态度成就了他流传千古的人格魅力。虽然我们祝福别人时常说“万事如意”,但人生哪能事事如意?就像大自然风云变幻,总有遇到风雨坎坷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途中遇雨也是必然,是狼狈逃避,还是秉持“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则取决于自己。
我有一个相交多年的女性好友,为人处事大大咧咧,烦恼事从不往心里去,隔夜就忘。别人都说她“没心没肺”,但我知道,她也有过很多心情低落的时候,比如高考没发挥好、女儿从小体弱多病、自己下岗再就业的艰难……但她每每倾诉之后,就会乐观开朗起来:“不说了,悲伤愁闷的心情不但无益于困难的解决,还会让人难上加难,更不容易解决问题,百害而无一利,何苦呢?”然后,就像没事人一样,该干什么就干什么,颇有一股任侠豪爽的劲头。结果事事“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身边的人也都被她这种精神感染,朋友越来越多。
一烟春雨慰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相信如果内心足够强大,生活中遇到风雨也只当作是无害的春雨,放宽心情,专注在自己的努力上,前面的路也会越来越好。
抬头望窗外,春雨蒙蒙,也不知这场雨和元丰五年的那场雨是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