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白云寺简考
□徐炯明
民国十九年(1930),贵阳县在城北郊鸡场建镇,因邻近白云寺而命名为白云镇。这是“白云”作为贵阳的行政区划名称之始。《白云区情》称:“其地有白云寺遗址,位于艳山红乡西北5公里白云寺村,清雍正四年(1726)建,占地约66700平方米,里人刘元捐修。因由广顺白云迎佛供奉,故寺以白云名。寺毁于1958年,现址仅存道光二十三年(1843)住持僧宋莲置的青石化钱鼎一只及雕花护阶石数块。”
其后相关著述皆有此说。如《白云寺史话》称:“白云寺曾两度毁于火灾,但两次修复均有扩建。首次毁于清雍正四年(1726)以前,道光《贵阳府志·祠宇副记》载:‘白云寺,雍正四年里人刘元捐修’。”《白云区的得名与白云寺的兴毁》也有相同的说法:“白云寺曾两度毁于火灾,但两次修复均有扩建。首次毁于清雍正四年(1726)以前,《贵阳府志·祠宇副记》记载:‘白云寺,在酸汤营,雍正四年里人刘元捐修,由广顺州白云山迎神供之,故名’。这是第一次重修时的记录。”
还有《白云村自然村寨名称来历》称:“据清道光《贵阳府志》记载,白云寺在酸汤营,雍正四年,里人刘元捐修,由广顺白云山迎神供奉,故名。因寨中原有一寺庙,寨以寺得名,该寨,明隶属于酸汤营,清属于难上里,现白云寺尚存残基、化钱炉。”
研究贵阳佛教的文章亦沿袭此说,如司亚勤、王路平《明季佛教寺院遍布黔中原因探赜》说贵阳白云寺:“在今贵阳市郊白云区,距城约10余公里。道光《贵阳府志·祠宇副记》谓:雍正四年,里人刘元捐修,由广顺白云山迎神供之。”
今检道光《贵阳府志》麦西里无酸汤营的记载,又《贵阳志·建置志》亦备列麦西里所辖村寨同道光《贵阳府志》载,无酸汤营。而在贵阳市的南上里(上举《白云村自然村寨名称来历》误作“难上里”)有“酸汤营在城南三十五里,北一里至大酸汤堡,居民五十户,秋米三十九石有奇。”宣统《贵州全省地舆图说·贵州通省总图分图表说》记载,“贵筑县辖里十七”“南曰南上里”,有“场五”“管寨四十曰”,列有“石板哨、合朋、胡朝、袁方、尖家、桥头、大酸汤等堡,团寨、杨家山、酸汤营、上下板桥……”可知上举诸书中所记酸汤营之白云寺于现白云区或有误,酸汤营之白云寺在府城南,应该是现在花溪洛平,即今花溪湖、保利溪湖一带。那么道光《贵阳府志·祠宇副记》所记载的“白云寺”在南上里的酸汤营,“雍正四年,里人刘元捐修,由广顺州白云山迎神供之,故名”,亦非如今白云区的白云寺,当是城南今花溪区的白云寺。
相关学者也认识到道光《贵阳府志》记载白云寺可能有误的问题。如《贵阳白云寺考略》一文说:“《贵阳府志·祠宇副记》说白云寺‘雍正四年,里入刘元捐修,由白云山迎神供之故名’,证据是不足的。”《白云寺的前世今生——兼论弘福寺》一文中解释“清道光《贵阳府志》为什么将白云寺的开创时间记为雍正四年”,称“大概因为白云寺历史上多次被毁重建,沿革复杂,史料难寻,再加上历次重修的历史信息可能又没能在沿革中传递下来,以至于修志者将当时能追溯到的雍正四年的那次重修误记为创始。”这应当是因为没有区别贵阳南上里白云寺与城北麦西里白云寺所致。
关于今属花溪区原贵阳南上里的白云寺,《高校云集在花溪》一文记载民国时期贵州大学建立之初,“选好址后,先招一百多人的先修班,在白云村(应为营上村)的白云寺里上课。学校的筹办工作于九月结束,教育部聘李书田为国立农工学院院长。李院长马上聘了四十来位‘皆一时人望’的知名教授,便于民国三十年(1941)十二月二十日正式开学。民国三十一年壬午(1942)七月,国立农工学院正值初创,即并入贵州大学。”史继忠《屯堡留下的印记》称:“花溪布依族乡,营上村即小酸汤堡”,可知此白云寺民国时期尚存,其地方与道光《贵阳府志·祠宇副记》所记亦相合。因此确证雍正四年刘元在酸汤营捐修的白云寺非今天白云区之白云寺。
道光《贵阳府志·祠宇副记》所记麦西里寺观“二十五”,无白云寺。而“麦西里”下记打铁寨曰:“打铁寨,在城北二十五里,东至芦塘,南至燕山铁,西至白云寺,北至刘家庄。居民十六户,市鸡场,去场三里,秋米一石一斗有奇。”可知今白云区历史上确有白云寺,道光《贵阳府志·祠宇副记》所记或有缺失。1987年调查时,发现道光十三年(1848)白云寺住持僧宋莲置的青石化钱鼎一只及雕花护阶石数块,可为白云寺之证据,但不可把城南白云寺之记载混于城北之白云寺。
白云寺化钱鼎
【作者单位:贵阳市白云区档案馆(区地方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