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82期 本期3492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3-12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陈  政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极具前瞻性地指出,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形式,是科技创新交叉融合突破所产生的根本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创新和实践。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凝聚了党领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

新质生产力是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的先进生产力,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起点、新动能,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未来前景。在实践中贵州要加强理论研究,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让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一,学习研究新质生产力理论。以新的生产力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了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其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

第二,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转换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和绿色低碳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以创新为核心、为动力、为先导,实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是我省建设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的重要支撑。

第三,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质生产力是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特点的生产力。只有以创新力量勇攀科技高峰,不断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以强大科技作支撑,以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着力点、主要支撑体系和新的成长空间,实现创新驱动型增长,让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扎实落地。

第四,坚持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开辟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持久动力。推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高质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从而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持续供给。

第五,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贵州广泛深入推进数智赋能,聚焦酱酒、煤矿、化工、新材料、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等8个重点行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塑造数字经济发展新优势。

第六,推动“四链”深化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三次产业跨界融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找准“卡脖子”“掉链子”薄弱环节,着力补短板、锻长板,提升产业体系自主可控能力,保障极端情况下国民经济循环畅通。围绕重点产业链深入推进“强链补链稳链”,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促进全产业链发展。

第七,推动“四化”深度发展。构建绿色底色,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立足点,瞄准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方向,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推进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四化”深度发展,增强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第八,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通过创新创业和企业孵化、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产学研协同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生态构建和文化重塑等方式推动企业由低阶向高阶迈进,支撑生产力的跃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支持中小企业深度融入大企业供应链,构建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

第九,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持续深化改革,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促进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高效协同,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进而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第十,全方位提高人才素质。教育和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跃迁的基础支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归根到底有赖于人的发展。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进而激发人才从事各方面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大批与现代科技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作者单位:贵州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