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82期 本期3489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3-09

德江炸龙:火树银花闹元宵


2月27日,贵州省德江县的元宵节炸龙活动登上了《人民日报》(海外版),文章写道:“这一令人振奋的活动呈现了一个生动的场面,被誉为‘东方狂欢节’。”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因月圆、灯明、时值开春、人尽团圆而寓意美好、圆满、兴盛和浪漫。元宵节的习俗包括吃汤圆(象征团团圆圆)、赏花灯(代表光明和希望)、舞狮子(寓意勇敢和威武)、放烟花(增添节日气氛)等,而在贵州省德江县,元宵节有着不一样的过法——炸龙。

德江县是土家族聚居区,每年元宵节,县城均有舞龙灯、炸龙灯的传统习俗,这一习俗已延续了上百年,是当地群众祈求平安、富裕、健康的一种方式。它源于舞龙求雨,用“炸”的方式去掉附在龙身上的“邪气”,逐渐演变为酬神娱人的民俗活动,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德江炸龙习俗于2005年列入贵州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2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每年春节期间,德江县的百姓们都会自发组织起来,参加炸龙活动。主要包括扎龙、起水、亮龙、出龙、舞龙(拜年)、巡游(赛龙)、炸龙、烧龙等内容和步骤。在夜晚,人们点燃蜡烛或放置灯泡,让龙灯在黑暗中闪烁着温暖的光芒。炸龙灯队伍穿梭在狭窄的巷道和宽阔的广场上,舞动着龙灯,摆出各种姿势,时而盘旋上升,时而俯冲下降,时而翻滚跳跃。在光与影的交织下,炸龙灯展现出一种神奇的力量和美感。

2月21日(农历正月十二)举行出龙仪式,身着盛装的土家儿女载歌载舞,寓意长长久久的99条龙灯神采奕奕,在街头巷尾腾跃翻滚,共舞新春的欢乐祥和。

2月23日(农历正月十四)上演巡游舞龙,99条龙灯和62支巡游队伍、73辆各式彩车、24个精美亭子伴随着锣鼓声依次而出,龙灯打圈、翻滚、戏珠……引领着队伍。而最值得看的除了每条龙的龙尾(龙尾为男扮女装),还有以“鹊桥相会”“梁山伯与祝英台”“穆桂英挂帅”“姜太公钓鱼”等故事为题材的精美亭子。此时,德江县城万人空巷,热闹非凡。

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夜,随着一声响亮的鞭炮声,炸龙的重头戏终于开场。只见舞龙者头戴头盔,裹着毛巾,袒胸露臂,高举火龙昂首前行。沿街人家则早已将鞭炮缠绕在一排排竹竿上,用爆竹声欢迎路过的火龙。据说龙身被鞭炮炸得越烂,来年年岁就会越好,因而人们举着鞭炮、焰火,尽情追炸,甚是壮观。火红的鞭炮发出震天的响声,德江县的土家儿女用最红火、最热烈、最特别的方式迎接龙年的到来。

在炸龙的过程中,还有一些特别的设计和安排。比如在龙灯的尾部会放置一个装满鞭炮的小盒子,当队伍行进到一个指定地点时,有人会把鞭炮点燃并扔向空中。随着鞭炮的爆炸声响起,整个队伍开始加速舞动龙灯,场面十分壮观。为配合炸龙的表演,现场还会上演烟花秀,让整个场景更加璀璨夺目。

这些创新元素的加入不仅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让更多年轻人能够接受和喜爱传统文化。通过参与这个活动,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浓郁的节日氛围和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一直以来,飘逸、火爆、惊险、刺激的炸龙活动都是德江土家族民间艺人进行技艺交流和传承的重要舞台,也是研究土家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4876-4-5.jpg

 (整理:万里燕)